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德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112-115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2.
曾庆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的冷热松紧对整个世界格局都有重大影响,甚为世人关注。为此,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综合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诸多特点,主要为:在经济领域摩擦为主,协调为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则协调为主,冲突为次。 相似文献
3.
曾健敏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7-8
伊拉克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仍将是英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和有力倚靠。谋求和巩固世界霸权,美国意识到自己必须寻求和得到亲密盟友英国的坚定支持。战略目标上的共同需要将使英、美在特殊关系中相互依赖。因而,伊拉克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将具有长期性并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4.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二战后 ,英美在“反共”的共同目标下结成了“特殊关系” ,但英国梦想充当西欧“领头羊”和保持庞大殖民帝国的企图同美国战后的全球称霸战略计划充满矛盾和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争夺对西欧的控制、对待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等问题上 ,其实质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英美建立了新的战略联盟即"英美特殊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结构的变更支配、限制了国家外交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回旋空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为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政策上的调整和博弈则使得在符合英美利益的基础上找到能为两国所接受的合作方式成为可能.作为上述事态发展的结果,英国乃至欧洲最终沦为外部超级强国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6.
英美、日德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韶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59-61
公司治理模式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随后席卷世界各国,最近几年则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对英美与日德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改进我国治理模式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苏伊士运河事件是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此开始,英、美关系由合作和对抗、对抗为主演变为以合作为主。英、美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源于二战后两国对中东地区的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的实力两大因素制约。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欧盟的崛起,美欧关系出现历史性调整,即从冷战时期依附性质的“特殊关系”向后冷战时代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伊拉克战争加速了美欧关系历史性调整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钟艳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0-13
英美"特殊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关系对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继承了传统的双边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殊性。总体来看,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仍在强化,两国在双边互动与国际合作中联系更为紧密,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化。同时两国在传统国家利益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上,也存有很多分歧。从根本上说,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是二战以来双边关系的纵向延伸,是在整体国际环境衬托下,双方共同利益驱动的、既相互需要又互为利用的一组特殊意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日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咏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5-91
日美关系一直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伙伴与对抗是两国间关系的基调。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由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是双方不可退让的基本国策,因此两国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两国清除恩怨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摩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冯文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从关系规范相关研究出发,分析了关系规范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提出联盟结构是确保联盟取得预期绩效的重要事前安排,而关系规范则是决定联盟绩效的关键过程性要素.实证研究证实,联盟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合理性维度和控制权对等性维度对联盟绩效的作用显著,而关系规范作为制约企业行为的一种非正式机制,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关系规范各维度的影响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使得里根时期美以特殊关系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都有明显的表现,双方进入了战略合作的新阶段,美以特殊关系达到了顶点。它对双方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14.
李晓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9-172
日英同盟和日美同盟是20世纪日本处于重要转折期时与世界上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要的结盟。两次结盟的背景、命运不同,但是结盟的确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在不同国际体系下的两次结盟外交,实质上是英、美、日结盟国在各自国际体系下的对外战略和战略运用。 相似文献
15.
王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76-78
美国-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础之一,论述美以这种“特殊关系”形成的基础:美国对以色列的认同感,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战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国犹太人的力量。虽然冷战以后以色列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它两个基础仍然存在,这种“特殊关系”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16.
王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7-40
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关系是战时英美“特殊关系”中的特殊关系。二人都是国家领导决策人,他们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不冷不势到密切合作,由密切合作到疏远冷淡的变化过程,对战时英美关系起伏跌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战时英美关系发展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黄睿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45-449
文章以美、日、加三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生源要求、学制与学位、课程与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三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特点,透过现象探析三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历史与文化根源,探析三国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传统与变革辩证统一的应然与必然.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理解和研究我国医学教育探索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台湾因素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炳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47-49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以美苏对峙为基轴的两极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因素成为中美、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将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90-94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东涛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2-3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罗斯福出于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的考虑,与日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秘密谈判。在美日谈判的不同阶段,罗斯福针对不同的时局采取不同的对日政策。影响罗斯福采取不同的对日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国会内孤立主义盛行,社会上的经济界人士反对罗斯福参战,美国军方的战争准备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影响着罗斯福的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