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文类聚》由于其独创的体例整合了传统类书与选本的双重性质,因而具备了文学批评意义。对不同作家作品的选录,基本反映了选录者的文学趣味与文学主张。本文拟通过《艺文类聚》对建安七子诗选录情况的考察,发掘其背后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选》分类的确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其小类。但这往往是"天然地"存在的,所以只要对一大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就难以完全避免他人之"议"。姚鼐、章学诚诸家的批评主要是因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与理论要求间的差异及其"不思当时事实"所致。姚说似是而非,《古文辞类纂》亦多类似《文选》之"失";章说太半责非其所当责,少半或有理,而萧统"持之有故"。《文选》在文体分类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其更多的只是继承而非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3.
<文选>分类的确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其小类.然这往往是"天然地"存在的,故只要对一大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就难以完全避免他人之"议".姚鼐、章学诚诸家的批评主要是因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与理论要求间的差异及其"不思当时事实"所致.姚说似是而非,<古文辞类纂>亦多类似<文选>之"失";章说太半责非其所当责,少半或有理而萧统"持之有故".<文选>在文体分类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其更多的只是继承而非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宋《诗》学著作和主要治《诗》者的评价大体能实事求是,常有精到之见。但囿于对门户壁垒的批判,致使其对《诗经》宋学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宋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的意义和价值重视不够;其对唐宋《诗》学之批评,未能彰显唐代《诗》学对宋代《诗》学大势的影响,宋代《诗》学是在继承唐代《诗》学中实现创新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诗学认为诗分唐、宋,针对这个问题,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反对诗分唐宋,他认为诗歌,"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妙"即"性灵"。袁枚以"性灵说"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这是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天地,他的诗学观使诗人创作道路得以解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宋之际,佛教净土之阿弥陀佛信仰极为兴盛,生活在此时的陶渊明势必会受其影响。陶渊明与信奉净土思想的慧远、周续之、刘遗民、张莱民等交往,也会受其思想熏染。陶渊明所受净土思想之影响外化于作品,《桃花源记并诗》就是其载体。探索这种现象,对于研究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竞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剐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指出这一突破是还原的初步提出。还原的突破性作用在于,为先验现象学铺平了道路,并为界定和根本解决先验现象学问题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原并不是胡塞尔本人的任意构想,它既是纯粹逻辑也是《逻辑研究》反心理主义的任务所必然要求的。《逻辑研究》第一卷所暗舍的还原是胡塞尔诸多还原途径中最早的一条途径。先验现象学的本性要求,其它一切原则都要求还原先行,因而,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都要以还原的先行突破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清光绪年间中国著名学者俞樾编选的《东瀛诗选》,是放出中国人眼光鉴选的一部大型的日本汉诗总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在中国编选的日本汉诗选集,也不仅在于它实际是日本历史上最早正式出版的最大规模的汉诗总集,甚至也不仅在于俞樾所写的许多精当的评语,而更在于《东瀛诗选》因俞樾之慧眼而鉴选了不少在当时、甚至到现在仍未被日本学界重视的优秀诗人诗作,尤其是它保存了不少现在已被日本人完全忘却的江户时期的优秀诗人诗作。由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本国汉文学的轻视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俞樾当年读到的汉诗文集如今很多已经难觅踪影,因此,《东瀛诗选》还起到了保存日本汉文学文献的作用。如今不要说我们中国的研究者,即使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把它作为日本汉文学史研究必备的典籍。《东瀛诗选》的这一功绩和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尽管此书的选政有着种种不足之处,但所谓“不当选而入选”的缺点我认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甚至就不能称之为缺点,反而可以说这正是此书的一个优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春秋时卫国的“州吁之乱”,有史官记述与《诗》学传述两个系统。历代研究者只重史官记述系统,而《诗》学系统的传述完全被忽略。通过对《诗序》与《诗》之研究,得知《诗经·邶风》之《绿衣》《燕燕》《日月》《终风》皆与州吁之乱有关,这些诗篇与《诗序》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反映了州吁之乱中后宫妃妾的命运,同时也披露了州吁之败乃庄姜、戴妫预谋的结果,展示了春秋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航班延误问题在航空客运合同纠纷中日益凸显,并逐渐开始以延误常态存在,但目前的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对航班延误的定义、标准和后果承担等认定不一。事实上,航班延误存在合理延误和不合理延误之分。在发生合理延误时,承运人必须履行其勤勉义务;发生不合理延误时,承运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不正常航班服务标准》是国内第一个由承运人承诺并细化的航班延误服务标准,虽然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对因承运人所致的延误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情形进行经济补偿,但在补偿额度和承运人义务细则上仍与航空法完善的国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3.
历经三天的流浪生活,在纽约完成痛苦的成长历程,到最终沦为现代荒原式的汪洋中不可能之舟上的英雄,霍尔顿将传统英雄的流亡、追寻和替罪羊原型解构得淋漓尽致。荷马时代历经磨难而凯旋的英雄,在塞林格笔下蜕变成了霍尔顿式的对地理家园的唾弃和因精神家国的丧失而无根之人。这一切都是在主人公对传统英雄原型的解构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庸》在宋代地位的上升与一般儒者对其的研究息息相关,这其中就包含了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司马光、陈襄等的研究主要从对道的界定、对中庸之道的重视以及对《中庸》教化功能的阐发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得出了"率性之为道"并不指"道"是"率性"的结果、道是由性转化过来的结论,认为道先天就存在、对道的重视就应该关注具体化后的中庸之道以及诚明之性影响下的教化。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体现出了对传统儒学之道延续的特点,这个研究并没有实现儒学理论体系的突破、没有建立起儒学本体论和实现道的本体化。  相似文献   

15.
自明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指挥司,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后,东北地区受中原文化浸染日深,诗歌创作日益丰富。明初辽东文人所创作诗歌因其地域原因而多展现长白山文化之特色,其中《辽东志》与《全辽志》所收录诗歌尤具代表性。以二书为考量对象,可窥知长白山文化对彼时辽东地区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主要体现在重风景而轻时事、重佛寺而轻道观、描绘辽东特色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正当性在17世纪末法国古今之争中悬而未决。直到18世纪末弗·施勒格尔在前浪漫时期古典语文学著作《论古希腊诗研究》中,运用唯心哲学将文学的现代性概括为知性与自由,现代文学的正当性才得以确立。施勒格尔在回应古今之争这一重大思想史命题的同时,也为现代(浪漫)文学奠定了历史哲学框架,勾勒出浪漫文学观的轮廓。  相似文献   

17.
在古典诗歌中不系之舟这一原型意象通常具有两种象征意义:即面对漂泊无定的人生旅途的悲哀无奈和超越坎坷人生的清虚淡泊、恬静旷达。后者与《庄子》原著中这一原型的不为外物所动、驶向自由精神境界的象征意义基本一致;前者则是《庄子》原著中这一原型的另一象征意义的同向增殖。而从《庄子》的无所维系、漫无目的、顺其自然的不系之舟,到某些现代诗人的挣脱羁绊、直达目的、一往无前的不系之舟,则是对不系之舟原型意象的反向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