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难度较大的重要论题。建国以来,我国文艺界和美学界曾对此展开过两次规模较大且较为集中的讨论。一次是1956年8月开始,围绕《文艺报》发表的苏联《共产党人》杂志专论《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展开的。这次讨论,着重批评了马林科夫提出的把艺术典型仅仅归结为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观  相似文献   

2.
评朱光潜关于美学对象的论述阎国忠(一)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于1960年写了一篇《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算是对这一问题的正式回答。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在1857年至1...  相似文献   

3.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些美学家在批评黑格尔的美学时,大都责备他忽视或轻视自然美。按其自然美论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种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演讲集》里,虽然一开始就写道“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但他马上又把这个“广大的美的领域”仅仅限于“美的艺术”,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艺术”,美学“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  相似文献   

6.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7.
1984年我国美学研究工作出现的新局面,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主攻方向转移的趋向性以及新课题的开辟等动向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发。 一、新局面的基本特点 王世德在《对几个流行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这几年的研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可以找到美的定义,有人乾脆写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类似的提法还有“马克思认为”,“马克思表明”等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提法在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成了相当流行的观点……特别是有些不专门从事美学工作却又十分关心美学的同志……经常引述这个定义,似乎这可以作为定论而加以运用了。其实几年来有些同志已经指出这个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也并不符合《手稿》的实际,但这派异议并没有引起美学界的重视。 在1984年里,《手稿》作为一个理论禁区被打破了,于是从《手稿》“引出”美的定义的探讨便  相似文献   

8.
美的本质是整个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石,因而是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六十年代那次初步的争论至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剖析上,殊不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深入探讨审美主体的本性。因为什么对于对象主体是美的只能由主体的本性来规定。  相似文献   

9.
<正> 《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四期陶同同志《新技术革命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冲击》一文(以下简称陶文),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美学和艺术理论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正酝酿和进发着一次巨大的变革。”然而,简单地认为“尽快地利用新技术,全面地把握艺术新信息、美学新见解”。美学和艺术理论就能产生革命性变革,而把以前美学界不同意见的争论视为“停滞和苦闷状态”的表现,是“生搬硬套现成的概念,顾此失彼的议论”,则是过于匆忙和欠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美学方法的逻辑起点这个根本问题,我国美学界有一些不同看法。笔者提出“自然”是其逻辑起点,根据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考察“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时提出的“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性和客观性。部落,种族等”这一思路。在这一思路中,他显然把“生产”这个极重要范畴也置于“自然”范畴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学术研究的最佳时期。”谈起他的治学道路,蒋孔阳先生十分感慨地讲出了这句发自内心的话。的确,近年来是蒋先生学术研究上的丰收时期。集中阐述他的美学基本观点的论文集《美和美的创造》、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力作《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形象与典型》等著作相继问世,他还撰写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蒋孔阳先生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尤其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  相似文献   

12.
洪毅然先生一生于绘画、艺术评论、美学研究多有建树,尤以美学研究见长,在美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新美学评论》《美学论辩》《新美学纲要》《大众美学》奠定了先生在美学界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论辩使洪先生在美学界声名鹊起,在几次美学大讨论中,"洪毅然均以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主将的姿态出现,成为自成一家的重量级美学家.他的观点有根有据,不看风使舵;他的学风扎扎实实,不欺世媚俗."[1]与著名美学家蔡仪、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蒋孔阳、刘刚纪、高尔泰等多有美学交流便是明证,生前就被誉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和"社会功利学派".  相似文献   

13.
将劳动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由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在1974年首次提出。但对于工业生产中的美学研究,在苏联等国美学界和我国的几篇简短介绍文章中,“技术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提法不一,各自指谓的研究对象也有相当的分歧和混淆。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初,我国美学界出现过一次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热潮。这次讨论,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从总体上说,对我国美学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学界有的同志重提对《手稿》的评价问题,否认《手稿》的美学意义,贬低《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史上的地位,使美学界不少同志思想上感到困惑。我认为,在讨论《手稿》的美学意义之前,首先应当对《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来笔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哲学 (或者叫作文艺美学、艺术美学 ) ;一是中国古典美学 (主要是李渔美学 ) ;一是中国百年文艺学学术史。本书内容集中于第一个方面——艺术哲学 ,所以取名为《艺术的哲学思考》。  “艺术哲学”是黑格尔对他的“美学”的定名和定位。对于黑格尔美学来说 ,这个名称是恰切的。因为黑格尔把“美的范围”定在艺术 ,他在美学中讨论的就仅仅是“艺术的美”,所以他的美学自然就是“艺术哲学”了。不过 ,在笔者看来 ,美学同艺术哲学还是不应该划等号的。因为“美的范围”不限于艺术。…  相似文献   

16.
苏联美学界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主要派别:“自然说”和“社会说”。我想在本文中介绍一下苏联“社会说”的主要代表万斯洛夫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里批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时,首先指出了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接着我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一文里详细说明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建立新美学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地试图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建立我自己的美学观点。此文发表后,我读到一些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批评,就中比较严肃对待问题的是李泽厚同志(下文简称李)的“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和洪毅然同志(下文简称洪)的“美是不是意识形态?”两文。我在这里作一次简赅的答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下版本同)。马克思对美学问题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这句断语却很有些分量。 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史一直传袭着“美用相关质不同”的信条,这一信条也为现当代的中国美学所接受。人们虽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美与用之间统一关系的思索,但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复旦学报》复刊号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艺术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兴趣。我在去年第一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与邱明正同志商榷的文章,题为《“共同美”在哪里?》。接着,去年第四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胡惠林同志和姜浪萍同志的两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都是与我商榷的。关于“共同美”的讨论不仅  相似文献   

20.
《美术》杂志1982年第8期发表何新的《略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与审美原则》一文,就艺术的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席勒和康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正确。五十年代美学界接受来自苏联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