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多个不同环节的相互连接的统一的整体性过程。科学运用系统思维,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机制,不断进行工作机制、宣教机制、接受机制及理论的创新,富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与指向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是将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转变到关注理论本身的大众诉求,进而满足大众诉求,获得社会主体的认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为"大众诉求-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掌握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以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引入了SWOT分析方法,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备的内在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深汉 《创新》2009,3(11):72-74
当前,国内外局势与我国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党中央一再强调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做到理论表述通俗化、宣传形式形象化、实际应用生活化、行动推进层次化、经验提升理性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其现实起点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介入视野、进程把握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起点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科学阐释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人民群众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三者涵义以及相互关系出发,论证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思想在于实现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实际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海燕 《社科纵横》2009,24(11):114-116
我国亿万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会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在大学生中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环节,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6):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媒介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实质上是传播运行模式的合理运用问题。为此,需要采取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介,打造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统一战线;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传播媒介队伍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协同发挥新媒介与多媒体优势等举措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 《创新》2010,4(6):39-4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建设中绝不能忽视的维度与主题。追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有助于深刻展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及内涵的主体向度必然是从单级走向多级,呈现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是大众化的根基,思维品格是大众化的原则,普及形态是大众化的途径,实践运用是大众化的目的.这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体系.缺少哪一维都不能构成大众化的整体,失去哪一环都不会使大众化贯彻到底.我们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整体性,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现实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增强走进大众、深入大众、掌握大众的力量,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邱荷 《社科纵横》2011,(8):28-31
以数字化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数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善体系、形成模式、夯实基础、创新方式,并处理好意识形态共享与分有的关系、信息控制与选择的关系、数字化传播的形式与效果的关系、舆论宣传者与信息提供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总是指向对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和解决方法的提供,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总是指向动员群众解决现实问题,正是由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一个双螺旋的结构及其运动的过程.这种双螺旋结构是内生性的,它的运动是上升性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既具有一般理论传播的普遍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特殊性。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呈现出四大基本规律。在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首要前提;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实现;按照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策略;马克思主义开展与异质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的碰撞、对话、融合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吴灿新 《探求》2011,(2):28-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做到科学性、时代性与实践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普及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改进学风,采取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大众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由从抽象的理论的形式转化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的实践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从宣传教育、政策、文化以及实践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文明在冲突中融合.网络传播迅捷的优势,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但是,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加之良莠不齐的信息,成为干扰正确舆论导向的噪音,严重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扭曲.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大众信息文化紧密结合,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电子化、数据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董辉 《唐都学刊》2014,(5):95-99
立足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引起的现宴,着眼于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重塑路径及其主体性认同确立的条件与内在机制,借鉴国外建构并推进主流价值欢.的有效方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辩证批判、吸收反映并代表着人类文明演进趋势的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面向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得到全社会赞同、支持和拥护的代表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利益最大化、最优化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本质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一致,具有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相生和谐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推动当代人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并从中获得塑造健康人格内在力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李燕  刘瑞 《社科纵横》2013,(5):16-20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较其它地区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方法,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内容相匹配,进而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提出在西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朱嘉欣  张伟 《社科纵横》2011,(8):26-27,55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为当前我国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必要举措,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研究在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探索有效的途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