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鸣 《家庭科技》2014,(7):41-41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睡觉做梦,也许梦见开心事,乐得从梦中醒来;也许被噩梦惊醒,眼角还挂着泪水;也许梦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想叫住他,却从一声喊叫中突然醒来;也许还梦见了可怕的人、事或动物,从梦中吓醒……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个人喜欢的味道与其性格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星竹 《家庭科技》2013,(12):36-36
人的眼睛,需要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不断转换。如果在一定时间里,眼睛找不到可以参照的落点,就会焦虑、疲劳和迷茫。  相似文献   

4.
大家相聚一块,免不了叽叽喳喳,聊聊自己知道的"新闻":王菲和方舟子打嘴架了、旭日阳刚和汪峰闹翻了、某同事把老丈人灌醉了、某邻居升官了……茶余饭后、聚会休闲,各种话题大行其道。甚至有人专门组建所谓的"包打听"、"偷听网",汇总网友有意无意听到的小道消息、  相似文献   

5.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的名言。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因努力而获得升迁,就会有人酸溜溜地说你是凭特殊关系获得的;参加同学会,看到别人穿名牌、开好车,心里就莫名空落落的,语气、表情都变得不自然;市场上,不少商家不惜用赔本降价的方式打压对手,最后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的不满、愤慨或恼怒等负性情绪被硬压下去以后,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泰然自若,仿佛已经风平浪静,实际上我的内心深处依旧波涛起伏。  相似文献   

7.
彭闪闪 《家庭科技》2013,(12):35-36
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关于自己的,关于别人的。如果你知道别人的秘密后异常兴奋,在心中不断回放,总是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邻居张大妈自打退休在家就没消停过,今天说这不舒服,明天又说那儿有病,要儿女们三天两头去看望她。但儿女去了之后,又发现老人家没什么大碍。  相似文献   

9.
林书敏 《家庭科技》2010,(12):34-34
有一位知名艺人,公众面前温文尔雅,热情开朗,却自曝内情说曾因父亲早年不支持他的选择,竟有十多年很少理会父亲。还有一位为人师表、宽容随和的女教师,居然对自己女儿的丁点儿过失大发脾气。家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更加通融才对啊,怎么反而更加苛刻、不能包容?这到底是为什么?细细琢磨,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亲人之间关系太复杂。和亲人相处时间长,共同经历的事情也就多了。  相似文献   

10.
赞赏的效力     
张雨 《家庭科技》2011,(8):38-38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相似文献   

11.
"陪读部落"故事多 这天我接待了一对母女的来访。母亲虽然来访需求很强烈,却怎么也说不清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是反复说:为了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弃了工作来陪读。每天孩子上学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只能孤独地看日出日落,太寂寞了。  相似文献   

12.
何处有障碍     
张小失 《家庭科技》2010,(11):11-11
在一次地震中,山洪暴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镇街口,比房屋还高。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觉得它挡道,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它不得。  相似文献   

13.
为心灵减负     
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匆忙的脚步闪得人头晕目眩。然而,让我们疲惫不堪的,岂止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负,更多的则是来自我们心灵的包袱。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10,(6):21-22
虽然男人总爱在生活中摆出一副毫不畏惧的样子,但是,有时候他们的恐慌心理是怎么也掩饰不了的。尤其是在性爱中。这时,作为妻子的你是否知道.男人性心理其实很脆弱,很多时候.正是你伤害了自己丈夫.导致他产生性恐惧。  相似文献   

15.
王小晔 《家庭科技》2009,(10):38-39
参加完老陈的追悼会,老李回到家中疲惫不堪。他重重地坐在沙发中央,深深叹了口气,闭上眼睛,追思起这位几十年的老友。  相似文献   

16.
江波 《家庭科技》2011,(1):36-37
现实生活中,喜欢与家人、同事、朋友抬杠、唱反调的大有人在,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会跟你抬杠,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说这个事情应该这样,他却总能找到理由反驳你,有时候甚至无理也能狡三分,让人下不来台,大家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17.
进入晚年后,一些人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独守“蜗居”,成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孤独落寞感,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如何摆脱“蜗居症”呢?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和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8.
心理状态论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属性和特点,也是人的心理影响和支配行为的基本心理原理和机制.它往往是人的心理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一步重视和不断加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状态性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保持和实现心理健康,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发展和良好学习、工作成就的取得.  相似文献   

19.
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从拉斯韦尔"5W"模式来看,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的病毒式传播中,所有对信息感兴趣的人都是传播主体,他们整合手机和QQ中丰富的传播资源,借助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富媒体介质,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定向传播给窄化的"朋友圈",以增强人际交流,提高社会"湿度"。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7-224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微社会"中,我们在享受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微信消费异化也开始层出不穷:微信依赖症日益严重,微信依赖者沉迷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生产着自我快感并自我消费;人们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生存状态,却消解着现实的人际圈;信息超载过量,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逐渐习惯"浏览式阅读"模式;微信内容的碎片化,对人产生精神麻醉;微信谣言四起,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的流行,正异化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利用微信犯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威胁到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沉溺于微信消费中的"自我",随着逐渐失去的自控力、判断力、思考力,成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个"单向度的人",成为微信的奴隶。但是,微信和人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想摆脱被异化的命运,更多的还是需要提升"自我"的素养水平,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力和批判力,理智地使用微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