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说话方式会影响人的快乐感。刊登在美国《生活科技》杂志上的一篇报道指出,那些说话时经常使用"我"和"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心情,而那些爱说"我们""咱们""大家"的人更快乐。德国卡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选取了数百名志愿者,让他们参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情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某大学190名贫困生、292名非贫困生进行调查,探讨了贫困生的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发现贫困生的快乐感、正向情感、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快乐感和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对贫困生的快乐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认为,社会支持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快乐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市所带来的时/空双重交替感,内化为作家王安忆在主体建构层面长期存在的文化焦虑。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促使王非常自然地投身于"寻根文学"的大潮之中,并将根的触须深入自身,完成了由民族主体的追寻到个人主体性确立的置换。王安忆对生命本体的一再追问,在文本中体现为其对确立成长谱系中坐标执着的努力。于作家而言,个体的"寻根"与地域"寻根"相辅相成。个体寻根的缺失感,投射于对于上海的地域认同,且贯彻始终。在文本中对虚拟历史的参照并于其中的坐标定位,使得自我/城市二者身份,在主体确立的层面上形成了迭合。城市最终成为作家情感投射中的另一个"自我",而这种转化亦使城市史以"他者"的姿态自然地出现于王安忆的小说书写中。  相似文献   

4.
快乐感与不确定性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感是正性情感多于负性情感的主观感受,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牵涉整个社会环境发展状况。快乐与否?由不确定性认知所决定。主体对客观信息的把握和已有认知结构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认知,只要从思想上强化快乐的原则,行动中使用快乐的方法,快乐就会永伴身边。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手机下载游戏,其中80%的手机游戏都看起来相当无聊且浪费时间,却偏偏让体验者欲罢不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感、安全感和成就感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激素"。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包括: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为人们带来激情和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产生欣慰感和镇痛的内啡肽,还有协助我们战胜困难、产生勇气的催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城乡关系表现更为密切,大量的市镇在城乡之间扮演着亦城亦乡的角色,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仿佛使城乡差异与区分感显得模糊起来。可是自传统时代以来,人们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别意识仍然十分清晰,不少文人对此从不同的层面予以重新析分,以"乡土性"观念出发,对城乡关系在民国时代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化作了有力的揭示。城镇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乡土性"、乡村生活对于城镇的依赖性、城乡生活中正在加大的分离感等,在民国时代已然十分明显。那种对于农村生活的焦虑以及对于大都市生活多少存在的不满,呈现出彼时复杂的城乡关系及其生活中仍然浓厚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7.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2)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阐发了丰富的"快乐"思想。针对当时人们对"快乐"问题的不同看法,他在批判前人快乐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快乐观,辩证地分析了快乐与善、快乐与德性、快乐与幸福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快乐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快乐是德性品质的表征、快乐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等观点。厘清他的快乐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人的快乐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格差异对于快乐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陈惠雄教授设计的主客观因子相结合的快乐指数调查量表,以浙江省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并收集1254份有效样本的基础上,对不同人格居民的苦乐感受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影响因子对不同人格人群的苦乐感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格因素对于人们快乐感影响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调整情感状态与心态的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搬家,都可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怎样令孩子摆脱焦虑呢?儿童教育专家列出了5种快乐运动,帮助孩子摆脱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蔚为大观,其题材丰富多样,而以"革命"、"家族"、"文革"和"抗战"等最为突出,这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诉求相关,并因此透露出浓郁的时代焦虑。在重写乡土历史时,作家们也感到难以摆脱既有的乡土"历史叙事"传统尤其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传统的影响。在现实与美学的双重焦虑中,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有了诸多新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孟庆湖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02-104
人们使用"社会转型"来指称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伴随着转型期我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并发生了某些混乱,诸如耻感弱化,责任感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等。近年,以"小悦悦事件"为典型,"做好事反被诬"、"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关于道德的负面事件屡见报端,公众的道德焦虑也因此成为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相似文献   

13.
在高房价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购房压力是否引发、如何引发青年生育焦虑是极具社会意义的研究话题。已有研究往往着力于探讨购房与生育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却很少受到重视。本研究引入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购房压力影响生育焦虑的中介变量,然后利用对重庆市323位青年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购房压力对生育焦虑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购房压力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生育焦虑外,还能通过“购房压力→主观幸福感→生育焦虑”和“购房压力→社会公平感→主观幸福感→生育焦虑”这两条路径实现影响。最后,对于如何降低青年的购房压力和生育焦虑情绪,提高其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政策启示,如推行“租购同权”、引导大城市的产业分散至周边的中小城市等。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都很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两者皆不可偏废。父亲在孩子的自尊、自信、身份感及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在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父亲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  相似文献   

15.
70后诗歌的集体"突围表演",是出于创作主体的精神外化和他们对影响焦虑的对抗;也是中外诗歌传统双重启迪的结晶;民刊和网络媒体的刺激对它的生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0后诗歌打开了诗歌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其表达上的"快乐"特征也指向了文学写作终极意义的游戏本质;但是就目前的平庸的现状来看,只能说70后诗歌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孩子常常抱怨暑假不快乐,这让多数成年人感到难以理解,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暑假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是什么原因让暑假变形?从"70后"到"00后"4个不同年代代表人物的暑假记忆,可以看到暑假从快乐到无奈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美学造成了"美"的失语,其实,"美"在人们日常的审美实践中是有统一语义的。在原始的审美经验中,"美"常常被人用来指称令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对象。尽管美的事物从客观方面看十分不同,但都能从主体的愉快感方面找到统一性,这就叫"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于是,"美"的涵义就从"愉快的事物"转化成"愉快的情感"。"美"就成了表示"愉快"的"情感语言"。因为美是事物中的愉快性质,所以,美离不开感受快乐的审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提升国民幸福感是事关全社会人民发展的大事,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伊壁鸠鲁的诸多思想蕴含着关于幸福快乐的观点,对新时代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性质,伊壁鸠鲁对快乐有静态和动态等层次上的划分,其认为快乐的出发点不是单一的,"享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快乐.正确把握其对快乐层次上的划分对当前国民幸福感层次划分的启示;理清当前国民幸福感提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思想中对"享乐主义"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等,促使在新时代更深入提升国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基本条件大体相同的人群中,有的人很快乐,有的人却很苦恼.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差距呢?近日,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快乐公式":快乐值=得到值÷期望值.  相似文献   

20.
荷兰科学家最近对154个职业女性调查发现,如果经常与性格急躁、容易抱怨的同事待在一起,那么她会更容易感到同样的焦虑和烦躁。焦虑情绪就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