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考察在中国主流媒体对农民的报道中,农民话语在整个国家话语体系中所居的位置。通过对2012年《人民日报》以农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的分析,笔者发现农民这一群体即使是在以自己为主角的新闻报道中,依然处于失声状态,是精英话语的附属。  相似文献   

2.
《上海女孩》中讲述30年代一对上海亲姐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文章以符号学中的历史符号理论为研究工具,从历史语境,历史事件的分析入手,探究《上海女孩》中看似非历史性的姐妹情谊。作者邝丽莎意在使读者从一个非历史性的视角看到决定姐妹俩命运的历史力量。  相似文献   

3.
穆羽佳 《国际公关》2023,(14):173-175
语言学认为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密切相关,语言的许多表达方式来自基本的隐喻。隐喻的本质是修饰、装饰语言的一种手段,人类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通过隐喻来认识抽象概念。中国脱贫攻坚工程的新闻报道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词汇表达。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和词汇学结合的视角出发,分析《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中的隐喻表达,探究词义变化及其在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其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受众对待艾滋病的态度长期以来受媒体的影响很大。文章认为,我国早期媒体报道修辞方式,总体趋于保守、封闭,担心新闻报道会抹黑国家、政府形象,引发社会动乱,报道修辞的着眼点往往是隐匿某些情况,这不利于百姓正确、科学地面对疾病。在今天信息公开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仍需要讲究修辞敏感性。只有及时沟通信息,尊重当事人隐私,监测疫情变化,排除社会隐患,才能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国符号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典话语文本中表现的语言、符号认识和分析方法.<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论经典,对语言、符号的认识,始终不脱离对使用语言的主体心理的理解,把语言、符号与人的"心"的自主性活动和这一活动的复杂过程结合起来,研究语言的意义表达,对文体的分析和对写作要义的阐释都贯穿着语言的使用和语言意义的准确、丰富表达的视角.<文心雕龙>的这些语言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历史符号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郭卓 《国际公关》2022,(3):63-66
近年来,"情感"在数字新闻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具有高情感强度特征的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报道之中.考察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盛事报道中的情感呈现,对于探究我国新闻业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生态变迁背景下,新闻报道中情感呈现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人民日报》三十余年艾滋病报道的词频概况和变化趋势的考古式研究,试图还原中国主流媒体对艾滋病话语建构过程,研究艾滋病的媒介表征与话语变迁。研究发现,环境方面,国家体制的确认、维稳任务的执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政治意图,依次影响着艾滋病媒介话语的建构;对道德约束的强调、社会关系的巨变以及多方权力的博弈等社会情境也日益发挥着影响力。言说主体方面,话语权威从拥有知识资本的人转向拥有政治资本的人,政府官员不仅通过话语实践言说艾滋病议题,还以"走访""握手"等社会实践传达话语倾向;感染者的声音一度被遮蔽,虽然近年来有所解放,但其话语仍然是经主流框架筛选的。对象上,媒介话语曾将"外国人"当作"他者"来肃清,随后又将矛头指向"作奸犯科者",借这类"他们"与"我们"的界限划分,旨在强调"我们"是安全的;随着"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提出,"他们"与"我们"的对垒不再森严,"感染"从"结局"转变为"经历"。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对新时代涉农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以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样本,发现当前涉农报道在议题与话语方面不断创新,表现在:注重乡村经济发展,聚焦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报道乡村文化建设,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乡村社会文明;注重报道乡村现代化治理,推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建设。同时,现有涉农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经济发展报道与生态建设报道比例失衡;边缘群体成为涉农报道中被遮蔽的主体;报道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等。基于此,未来涉农报道应在全面性和建设性上下功夫:平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内涵议题、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呈现乡村人和事、建构城乡互哺的传播关系,做好建设性涉农报道、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助力。  相似文献   

9.
《墨经》名学探讨了名之界说、名实关系、名的分类、正名原则以及名之谬误,其中包含深刻的指称论、语义、语用和语境等符号学思想。从现代符号学观点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近期提出的跨国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对该政策的报道框架,各自特征鲜明,并互为补充;在新闻取材、赋予新闻素材显著性及建构新闻文本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主要关注高层声音和计划型、渐变型事实,突出政治活动和话语事件,采用时空叙事和参与式叙事的方法。依政策科学视阈来看,政策报道在政策过程和政策系统中发挥着联接作用,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应当同时在政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政策宣传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大党报丝路报道框架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具有单向度的下行传播特征,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和监督、反思框架。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拓展了话语生态的要义,用于解释社会生活中话语主体的存在状态和关系体系;其次,运用话语生态的系统性特征来描写分析自媒体语境下现代社会的话语生态特征及这种现象发生的哲学动因.研究发现,自媒体是建构现代话语生态系统的媒介机制和外部环境,后现代思维模式是其内部动因.  相似文献   

12.
提起雷锋,人们总会把他与雷锋精神联系在一起,认为他就是道德楷模,是做好事不计报酬的傻子,是只会吃苦不会享受的苦行僧。其实,褪去罩在雷锋身上的光环,以平常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光辉人物后,你就会发现,他和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没有符号学学科。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即夏商时代,已有卜筮之术。它通过对一些特殊符号的运作,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其中已有符号学的萌芽。在夏代这种方法称为“连山”,在商代则称为“归藏”。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起),这一套卜筮之术形式更为完备,解释也日益丰富,名之为“周易”。后来,《周易》被推为六经之首。经过历代学者的注释与补充,其内蕴已远远超出了卜筮之术的原有性质,而具有精湛深邃的哲学、文学、政治、历史与社会学的内容,也包含有系统丰富的符号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话语理论是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话语理论,符号学是语言研究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以这两种理论作为研究依据,探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实质特征,可以发现:节目主持人话语实质具备对话性和意见信息表达性,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不是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的单项传播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关系,且处于超时空对话状态。任何表述或话语都不可能是中性的或中立的,节目主持人话语表达实质上是意见的传播。传播身份决定主持人在传播事实性信息时,需要最大化减少个人意见,在传达媒介和主持人观点时,需阐发独特有效的意见信息。意见表达效果与含蓄意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原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帮助读者认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意义,从而揭示五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理想和彷徨.  相似文献   

16.
标出性是符号学概念,指符号文本对立项中不常用的一项,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品质.话本小说存在明显的标出性悖论,即文本形式与价值观念是“非标出性”的,这用来适应作为非主流文类的生存策略;而故事则采取“标出性”策略以迎合读者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化需要,话本小说的这种标出性悖论是通俗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其集中表现了话本小说作为通俗文本的标出性悖论.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钓鱼岛事件。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文本,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其在关乎领土主权问题这一重大政治报道中对外报道的倾向和策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916)指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通过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他提出的能指与所指、横组合与纵聚合二元对立的两个重要理论,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将歌词与语言学联系起来,对方文山的音乐代表作《青花瓷》的歌词进行符号学方面的初步探讨,论证了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及能指优势,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分析使听者对歌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符号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保障公众知情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高低的重要标尺.地震新闻在灾害报道中具有代表性,可从中了解知情权的表现是否充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大地震<人民日报>几乎都有报道,这些报道中对公众的知情权呈现出一种由漠视到尊重的历时性变化.在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报>的报道彰显出知情权在中国的进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与拓宽政府信息公开、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报道取材框架及新闻报道框架的实证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2000—2014年)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民族风险事件的报道数量基本稳定,少数年份出现峰值,报道框架未发生较大改变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倾向;在消息来源方面坚持其作为官方媒体权威的话语权,注重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新闻报道框架方面谴责一切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同时一再强调分裂势力不等同于全体的少数民族公众,在报道中倾向于弱化骚乱事实本身,突显出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