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毛泽东注重研究对实事求是的科学解释,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注重研究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江泽民注重研究深化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韩礼德对英语关系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关系过程分类中的两个存疑。英语关系过程分类应当参照关系过程小句中参与者之间的两种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根据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而根据语义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三种类型。另外,内包型关系过程中两个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表示“属性或特征”的语义关系,它有别于环境型关系过程和所有型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表示“环境”或“所有”的语义关系,不能相互混淆。两种模式和三种类型的英语关系过程可以相互作用,因而形成六小类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3.
乡村关系,主要是指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乡村关系的关联性,将乡村关系分为领导型乡村关系、指导型乡村关系和自治型乡村关系。前二者属于强关联的乡村关系,后者属于弱关联的乡村关系。强关联性和弱关联性的乡村关系又因为村庄治理资源和自治因素的差异而对不同村庄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和谐民族关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民族关系主要包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建设和谐民族经济关系、和谐民族政治关系、和谐民族文化关系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和谐民族关系的标志;经济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经济基础,政治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政治保障,文化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5.
关系性媒体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关系,还有心理角色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德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充分利用和有效调节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学习型词典中介词on的释义和例句,发现其多义性词义分别呈现出承载关系、牵制关系、覆盖关系、内置关系和比邻关系这五种空间关系。经研究发现,介词on的多义性源于其展示的空间关系,词义与词义间是以这些空间关系为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阶级是一个以共同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社会集团。阶级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关系,重要条件是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经济关系上看,知识分子远离了经济上的基础,不具备成为一个阶级的经济前提。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看,知识分子政治上易变,思想上复杂,没有形成一个政治、思想上统一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的阶级。  相似文献   

8.
民族学校的法律关系就是由法律规范调整的民族学校与政府、社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族学校的法律关系可分为一般性法律关系和特殊性法律关系。要依法办好民族学校,既要重视一般性法律关系,也要重视其特殊性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9.
家族企业即使顺利完成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代际传承,网络关系异化问题仍有可能导致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关系网络的社会性、不可复制性和重构性是导致关系异化的诱因;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网络关系强度对关系异化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了关系网络结构与代际传承关系网络异化概念模型,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歧义源之关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源指歧义结构中引发歧义的句法语义关系。关系源潜隐于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不像成分源显露在歧义结构的词项序列上,因此又可称为隐性歧义源。关系源分为句法关系源和语义关系源,其中语义关系源尤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他出使英国成为亘古以来中外关系之大转变,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新起点。他提出了和平与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则,并据此积极办理中英交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英关系的改善。使英期间,郭嵩焘对中英文化交流亦尽了他最大努力。因此,郭嵩焘出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英关系史上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浮动汇率制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了人民币汇率波动,使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凸显;目前中国一些跨国公司正使用外汇衍生品管控汇率风险暴露.国内对外汇衍生品能否降低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个别外汇衍生品风险事件引起了业界对其使用效果的广泛关注.文章以中国2007-2015年221家非金融类上市跨国公司为样本,运用Jorion两因素模型,研究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对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以此作为其外汇风险暴露的大小.文章通过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汇衍生品使用与跨国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每年平均有11.7%的跨国公司面临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外汇衍生品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中国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外汇市场微观组织结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汇市场微观组织结构理论角度,通过对外汇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关系的理论文献研究,对我国外汇市场微观组织结构选择提出设想。具体包括在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中也应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尽快建立做市商制度;转变外汇交易中心的官办性质;针对不同外汇衍生品选择不同微观市场组织结构,以满足不同交易主体的需求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贸易开放下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框架.通过引入外部冲击及不确定性.分析了实际汇率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际汇率通过出口价格、出口份额变动、进口成本等渠道对居民就业产生影响。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为例。发现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而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鉴于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流入可能引发人民币实际升值.进而影响国内居民就业.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价与汇率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股价与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虽然以上海综合指数和各行业指数为代表的股价与汇率之间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因果关系检验与协整检验关系中,不同行业指数与汇率之间关系却不同。汇率与上海综合指数、上海商业股指数、上海公共事业股指数和上证综合股指数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对这几个变量不产生影响。唯一例外的是上海地产股指数是汇率的格兰杰因果。汇率分别与上证综合指数、上证地产股指数、上证公共事业股指数以及上证综合股指数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与上证商业股指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汇率与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趋势,但与上证商业股指数没有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开放经济的核心变量之一,汇率在一国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一国就业产生影响。利用1995—2010年我国总体情况,以及16个行业和29个省市的年度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不同层面就业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无论是对我国就业总量,还是对行业就业或者省市就业的影响都是负向的,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不利于我国各个层面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从劳资关系不对称谈农民工维权艰辛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外来工的劳动权利保护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根据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私营企业雇主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在这种社会交换关系中雇主和农民工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造成这种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的原因有生产资料、社会资本占有的悬殊,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组织化程度的不对称,监控机制的不对称等,正是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很早就发生了联系,除了两者之间的贸易外,东南亚各国还充当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渡斯人、阿拉伯人是早期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移民活动中,既有海外穆斯林移民中国,也有原先居住在中国的穆斯林移民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隐约存在着某种伊斯兰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随着明代郑和7下西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修正的GARCH-M模型,检验了中国2005 - 2010年期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欧元汇率收益率及波动的周内效应.研究发现,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周二和周四具有显著升值特征,而人民币-欧元汇率在周四则更容易贬值并同时存在波动性的周二效应,仅在人民币-美元汇率收益率与波动之间呈现显著风险与收益的负向关系,反映出风险越高则人民币-美元汇率越容易升值,这可能是由于汇率市场中投资者的自适应预期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有一些模糊认识。要弄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教育对它的影响,首先必须解决"三个如何"的问题,即如何界定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如何划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界限;如何认识教育交流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探讨问题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