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加的夫语法的若干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组成部分,加的夫语法与悉尼语法的根本原则和理论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两种模式各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特点。文章简单介绍了加的夫语法的核心理论,并简要探讨了其中几个问题,旨在使更多的学者了解这一语法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与悉尼语法的关系和异同。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梳理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对比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这两个主要模式对及物性系统的描述,旨在为整合和完善及物性语义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这两种及物性理论模式既有相似点,也存在差异性。本文进而探讨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这两种模式在句法研究上存在互补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及物性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动·补十宾”结构中动语·补语、宾语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 ,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 ,句子在语法上仍然通顺 ,只是语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词组的组成及其在句法中所填充的成分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讨论了特殊句式“介词-X-方位词”、“把字句”、“被字句”等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介词词组是否具有填充主语的语法功能,旨在研究汉语介词词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为汉语语法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在小句中能够填充主语、补语和状语,在词组中能够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和性质词组中的完成语。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汉语界讨论已久的"有"字比较句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有"字比较句在语义层次上不仅表达事项—关系过程中的比较过程意义,还表达参与者意义和环境意义;"有"字在句法中系介词,而非动词。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提出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判断动补结构的标准,但是,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必须有机地统一.在意义方面,应该从上下字的关系上考察,而不是着眼于上字或下字的词汇意义是否虚化,语法上是否及物.通过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可以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这种上下字之间的"语义差"可以作为判别古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句法结构是事件结构在语言中的映射,语言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是外部客观事件复杂性的反映。英汉语言之中的"动补结构"是人类基本活动经验的共同认知,它是由多个简单事件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事件结构。利用事件及糅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考察英汉动补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解释英汉动补结构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机制,探讨英汉动补结构在功能上的共性和结构上的差异,得出结论为动补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功能上,但在核心谓词词性、补语结构类型、补语语义指向以及补语的复杂程度上,英汉动补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内部的加的夫语法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为汉语单复句的划分标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加的夫语法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一种划分汉语单复句的标准——过程标准;过程标准以句子的过程数量为依据,在语义层找到了区分汉语单复句的根本不同——单句只表达一个主要过程的发生,而复句则表达多个过程的发生。以过程标准为依据,本文还对汉语句型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语句型在第一层次只存在两种句型,即单句和复句。   相似文献   

10.
不连续现象是英语句法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同学派均对此类现象进行过描述和解释。加的夫语法阐述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功能句法理论,并对不连续现象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探究了加的夫语法中的不连续,揭示了不连续现象的本质,重新对各种类型的不连续进行分类,提出“动词词组”不连续观点,并从功能视角对各种类型的不连续进行描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史中“VC了”构式最早是结果补语式,至迟在清代文献中的未然语境中发展出表能性的用法,此种用法在现代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基于陕北晋语语料的考察,可以判定陕北晋语中普遍使用的“VC了”(“了”通常写作“叻/嘞”)能性动补结构与其他北方方言的能性动补结构“VC了”具有同一性。北方方言中“VC了”从表结果到表能性是受动补结构“V得C”由表结果到表能性类推作用的结果。其能性义是由整个“VC了”构式来表达,而非构式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语义指向动词和施事的非致使型动补结构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我们首先将这类结构分成了语义指动型和语义指施型两个次类。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大大地先于后者。前者又可以分为完成貌类、Vt1+Vt-i2+O类和Vi+C类三种次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是讨论加的夫语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并把加的夫语法放进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的大框架中审视。文章从“语法”与“语言学”的差异入手,明确加的夫语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接着概述了韩礼德创建的语言学理论发展所经过的四个阶段,表明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是从一个句法理论发展成现在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文章最后说明了加的夫语法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之间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尝试基于语料库、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即“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从大量“起来”句的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为建立小型汉语中动结构语料库和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做进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该标准不仅操作性更强,而且从三类修饰语的修饰区间关系来看,原型中动结构和次原型中动结构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将学界目前争议较大的“听/看/想/说起来”界定为次原型中动结构,并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16.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英语名词词组研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都是建立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语法模式。在描述和解释具体语言现象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具体探讨两种语法模式对英语名词词组描述方面的异同。这两种模式都把名词词组当作重要的一级句法单位,而且描述均采用功能描述。然而,对其内部结构的描述以及相关功能标签的使用等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从这些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出两种语法模式既同宗同祖又各有特色。两种语法模式的结合使用对于描述和研究英语名词词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兼语说"是关于动补结构起源的重要说法之一,影响甚巨。论题采用最新的和第一手材料,对该学说的是非曲直进行重新研究,结论认为,兼语式对动补结构起源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动语结构,又称结果式,即动词后面带有副词作为其修饰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英语动语结构。因为动语结构的复杂性,使许多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在此主要对动语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诉,简要地分析了它的类型和语义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动语结构在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且成为语义界研究的核心。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动语结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但是母语迁移是有选择性的。从整体上看,学生们对动语的学习水平不断提高、逐渐递增。  相似文献   

20.
考察进入被动表述式的补语小类,论述结果性补语与有标记被动表述式的语义特征表达具有相宜性.分析有标记被动表述式的补语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特点.探讨有标记被动表述式补语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