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冯先生档案:31岁,浙江台州人,妻子是独生子女,2013年刚育有第一个孩子。"你会生二娃吗?"面对这个问题,冯先生淡定地回答:"应该会生吧。"同一个问题,冯先生的姐姐却持相反意见。理由是生二孩的精力、金钱"成本账"居高不下。她以女儿的周末辅导斑举例:"家长的周末都花在接送孩子  相似文献   

2.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刘长城冯友兰先生在其早期哲学著作《人生哲学》中,通过对中西哲学异同之比较,提出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特征,即“打破所谓东西的界限。” ̄①这是冯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文化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冯先生曾说:“当时我认为,...  相似文献   

3.
奚刘琴  刘志华 《理论界》2007,8(6):188-189
本文以冯友兰不同时期的孔子观为例,探讨儒学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命运。在儒学逐渐滑落的近代,冯先生对孔子进行了理性公允的评价。在孔子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的五六十年代,冯先生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孔子儒学做一些辩护。“文革”时期,孔子儒学被批得体无完肤,冯先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之论。“文革”结束后。孔子儒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冯先生也对自己的孔子观做了反思与总结。冯先生孔子观的变迁正代表了儒学在近现代中国走过的这样一个由逐渐消沉到被打倒在地,最终又更新发展起来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是本世纪中国学术舞台上一位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发生了巨大影响的哲学家,一位儒学大师。冯先生在我们民族灾难与复兴共存的抗日战争期间,撰作统称为“新理学”的“贞元六书”,无疑是他的学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不会被人们遗忘的组成部分。冯先生在晚年曾对...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冯先生从人存在的最基本问题出发,根据人对外界事物“觉解”的程度不同,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其人生哲学体系,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6.
象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冯先生能在“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中对这一重要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以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单一和一般的统一和差别关系的阐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可是,也发觉了有些问题和我以前所理解的有些出入,特提出来请冯先生指教。(一)关于单一的概念问题冯先生说:“单一的东西就是个体——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对象。”如果按照冯先生的说法,就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1962年冬,冯友兰先生参加了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孔于学术思想讨论会之后,紧接着又参加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会议期间,冯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即他在济南会议期间,对孔于思想唱的是“高调”,而在长沙会议上对王船山思想则唱的是“低调”。这种“高调”“低调”之论,既反映了冯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种反潮流精神,又反映了他对船山思想的独特见解。本文拟对其独特见解,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在五十年代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从总体上看,对冯先生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否定的。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文化热潮,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冯先生的这一主张,而冯先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也进行反思,一方面承认其中有些提法欠妥,另一方面仍坚持这一基本主张。究竟怎样看待冯先生的这一主张?在现实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这一观点进一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独二孩”政策的陆续放开,让很多家庭将“生不生二孩”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即将启动的“单独二孩”政策也让渴望拥有二孩的妈妈们进入备孕状态。那么,有二孩计划的妈妈,该如何保持“孕力”实现二孩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杨冬梓为您支招。  相似文献   

10.
论冯友兰的社会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有意强调“道德力”之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他用“生产方式——社会类型”的方法,即以“新理学”与唯物史观互补的方法说明道德的起源。他认为,道德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道德标准各不相同;相同层次,因社会制度不同,道德标准亦各异。某一种社会所遵循的规律,可以随该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各种社会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则可不随具体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不变的基本规律的形式,就是冯先生所谓不变的道德;而可以随具体社会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就是冯先生所谓可变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中,冯友兰先生提出,“仁”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并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作比拟,认为资产阶级的这个口号在其革命时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欺骗,对劳动人民还有真实意义。冯先生的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初到南开     
我于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当年还是刚满31岁的青年,而今已是82岁的老翁了。除了四年去北京学习和工作外,在这个校园里一直生活了半个世纪多。在记忆的屏幕上,历历往事不时显现,“掸”之不去。越老,这种怀旧心绪就越是不绝如缕……经友人介绍,在南开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冯初转先生,第二个是陈序经先生。当时冯先生是文学院长,陈先生是教务长。冯先生个子不高,秀发密长,谈吐平和,给人一种哲学家特有的雍容深途的风度。陈先生身材较高,着西装,嗓音洪亮,待人热情,富有一派开拓学术事业的气魄。在同冯先生见面后不久,他…  相似文献   

14.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武汉大学哲学系)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  相似文献   

15.
张炎是宋季词坛一位重要词人和词论家,有《山中白云词》与《词源》行于世。张炎论词以“雅正”为本,《词源》的《杂论》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赋情》又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若邻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就是说:词写风月、性情,因而较诗要婉媚得多,但词所抒之情并非“为风月所使”、“为情所役”而与郑、卫之音为邻的浮艳之情。其“志之所之”,意趣高远,“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既遵温…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项调查数据,论文探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城市一孩育龄夫妇在二孩生育中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一孩育龄人群在二孩生育上受周围他人行为影响而发生从众行为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其中,想生二孩者发生从众行为改变原有意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不想生二孩者发生从众行为改变原有意愿的可能性则非常小。研究结果提示,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城市育龄人群的二孩生育水平只可能比生育意愿调查所显示的比例更低。这一结果对于更准确地预判“全面二孩”政策实际效果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典名著笺注今译商兑二题相隆本“赋颂”犹之“赋”与“颂”乎《文心雕龙·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消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倍旧章矣。”周振甫先生《文心雕龙今译》译为:“……这时赋和颂首先得到发展,所以比喻手法象风起...  相似文献   

18.
提起笔,长须飘胸、道貌岸然的冯先生似乎就在我的眼前。冯先生是讲究行状气象的,这大概就是一代文化托命之人的圣贤气象吧。 冯友兰,在大多数知道他的人心目中,是一个中国哲学史的权威。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给孔丘一个回马枪”(这是当时一个知识青年在给冯的信中赞扬他的话),从而赢得了当时左派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心广 《船山学刊》2014,(2):116-116
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出处:《船山诗文拾遗》,参《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版。赏析:这是王夫之自题“观生居”堂联,表达了他的学术抱负和生死观。1657年,39岁的王夫之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涯,回到南岳莲花峰下的续梦庵故居生活。1660年夏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衡阳金兰乡(今曲兰乡)高节里,于茱萸塘筑茅屋,编篾为壁,取名“败叶庐”。1667年,因避“急难”,曾一度与长兄暂到湘乡,1669年又回到败叶庐,不久新筑茅屋“观生居”,  相似文献   

20.
郭萍 《东岳论丛》2022,(8):78-87
冯友兰以“理”为归旨的自由观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真际自由,即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二是实际自由,即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其问题在于:“理”是“不着实际”的“空底观念”,由是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而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同时实际自由否弃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以致无从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究其根源在于:冯先生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错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在切身的共同领会中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