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广填四川”是清初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在移民过程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惠农措施,鼓励垦荒,宽赋薄税,兴修水利,奖励多种经营。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民本思想,产生了双赢的经济效应。通过惠农政策的实施,四川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比较方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郫县方言与武汉方言之间的联系。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不仅雄辩地证明“湖广话”是近、现代郫县话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从语言的角度印证了发生在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这一移民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落担”、“插占”:“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取作者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四川“落担”、“插占”等若干近乎消失的民俗方言符号,描画再现“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加以现代意义上的审视和分析,从深层次内涵上把握其特有的思想文化根基、历史文化价值、民俗心理、民俗传承等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4.
清代"湖广填川"移民运动,给巴蜀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巴蜀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发展。但因习俗差异和土地问题,土客之间,移民族群间的冲突频发;且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种地,又造成一系列生态问题。清政府在处理土客之间,移民族群间的冲突中,其政策是积极有效的,但面对人地矛盾,其政策又是消极的,暂时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为竹枝词发展的高峰期,而四川和湖北是清代咏唱竹枝词最多的区域,以<竹枝词>为史料和研究手段"以诗解‘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以诗补史",对"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形式、社会整合及影响给予发掘和梳理.希望对清代四川"湖广填四川"移民社会达到管中窥豹之效.  相似文献   

6.
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是著名的巴蜀史研究学者。他的新著《六百年迷雾何时清——“湖广填四川”揭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全书共13章52节,连同后记26万字。该书针对数百年来几乎已成定论的张献忠“屠川”把四川人几乎杀尽,后来引起“湖广填四川”,即川人大都是今湖北麻城孝感乡人的后代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展开了一场重要的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7.
清代,经过"湖广填四川"后,盛行三峡及荆楚地区的《竹枝词》随着湖广移民迅速传遍四川各地,其承载了大量的语言文化因子,记载了移民后四川主体语言"四川话"整合的过程,是清代四川区域文化趋同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填花名     
李春碧 《山西老年》2011,(5):35-35,63
花是幸福美好的象征。图中有花中“十友”,您能在空格中分别填出“十友”的花名吗?  相似文献   

9.
“客家”称谓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香林先生到近年的客家学研究者 ,对“客家”称谓出现的由来与年代不断有所讨论 ,然而一些讨论或因文献资料不足 ,或因对文献的理解有偏差 ,更在于未能寻得更多具体史料的支持 ,故而不是语焉不详 ,就是过于主观武断。“客家”称谓出现的年代问题 ,是客家学理论架构上的一个重要关节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客家史”也难于动笔。笔者近年侧重研究清初“湖广填四川”和“迁海复界”所引发的客家移民运动。这一考察经常涉及“客家”称谓问题。本文即在对四川、广东、福建、台湾、南洋移民考察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称谓的出现应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的康熙至乾隆年间 ,而且是以“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域内。“他称”转为“自称” ,作为客家民系整体说来 ,则应是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  相似文献   

10.
以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安置区“平凡的”SW新村为例探索水库移民群体精准脱贫之路,研究发现资本转换路径通畅与否是移民群体精准脱贫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搬迁之初移民群体次生贫困和介入性贫困问题难以解决是由生计交换子系统脆弱性与生计断裂共存以致移民群体资本转换路径受阻引起。SW新村以8年时间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同样在于多方努力下资本转换路径的重构:通过自然交换升级打破传统农业路径依赖;政府提供市场转换条件实现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得以向物质资本转换;社会交换挖掘移民传统文化中优势文化资本清除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转换的障碍;运行良好的资本转换活动“倒逼”制度分离的“交换层面”被打破,形成微观与宏观互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移民,是对我国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把它做为国策分成“试验移民期”、“正式移民期”、“太平洋战争期”三个时期进行.本文叙述的“武装移民”就是一九三二——一九三六年“试验移民期”的移民,也叫“特别移民”或“屯垦大队”①等,是“正式移民期”大规模移民入侵的序幕,并为大规模移民入侵创造条件提供经验②,因此日本政府和关东军都非常重视这一期的移民,曾派几个亲王到入侵地巡视,又给有关人员颁发奖金和叙勋③.  相似文献   

12.
求职者在面试前,企业一般都会要求他们填写“职位申请书”,这上面必定会有“期望待遇”一栏,这一栏到底该怎样填写呢?是煞有介事地填上自己心仪的银码,还是任意填报一个数目,或者索性不填?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运动,大批居住在以今广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徙至今陕西商洛境内。他们居住的地方仍以“广东”命名,以示不忘其祖。商洛本地人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广东人”,称他们说的方言为“广东话”。考察历史文献资料,对照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商洛境内的“广东话”其实是客家话与商洛本地话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客家话的变体。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工程 ,其中百万大移民更以其移民数量之多、时间之紧被称作“世界级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银行移民安置的一些相关政策与广东省移民安置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讨论三峡移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并希望以此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从而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移民的规模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国际移民规模最大的时期,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历来比较注重欧洲移民的研究,而对于与欧洲移民规模不相上下的亚洲移民则缺乏研究,有的研究论著甚至连亚洲移民的事实也没有注意到,似乎一谈到移民就是指欧洲移民迁移到新大陆,可见“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6.
重庆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重庆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重庆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反而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重庆移民地名沿江的地区高于边远山区,老重庆高于涪、万地区.重庆移民省籍主要来源湖广,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重庆地名还反映了移民后的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期,巴蜀地区人口残存无几。清政府为了稳定西南地区,实施了"移民实川"政策,历时百年之久。其"移民实川"政策大致经历了招民垦荒和"川人回川"、鼓励外省移民入川、限制外省移民入川三个阶段。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百姓,在政府的号召下,涌入巴蜀。然而,由于历史背景、移民路线、距离远近、地理形势等原因,巴与蜀...  相似文献   

18.
移民补偿方式是长期困扰我国水电工程移民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当前施行的“开发性补偿”移民政策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该政策在移民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补偿数额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投资性补偿”的提出借鉴了经济学中的价值转移理论,将移民补偿分为“长期补偿”、“安置补偿费入股”和“土地使用权入股”三个阶段,该机制更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并有利于逐步实现水库移民和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年的建设,长江三峡库区已进入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后三峡时代”.三峡库区移民的重心也逐步由前期的“搬得出”逐步转向“维稳致富”的后时代发展之路.传统的从事耕种的“非技术型”农业移民如何在丧失大量耕种土地以及三峡库区陷入贫血之痛后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由“土地技能型”为主向“非农技能型”转向,是事关库区稳定和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文章系统提出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对需要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了合理分类,并提出了培养的途径和保障举措,希望对“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走生态、可持续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