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正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人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老。"这话说得的确有道理,调查表明,"常留童心,常存童趣"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帮助。乐观不愁是得以延年的秘诀之一。一些童心未泯的老年人不但精神愉悦、生活充满乐趣,而且身体非常健康。另外,实践证明老人是可以"童化"的。人的一生如四季轮回,童年和老年有很多相似点。"童化"老年就是推迟心理老化,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云涛 《学术探索》2014,(9):97-102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陈丽霞 《南方论刊》2007,(10):83-84
冰心与龚自珍在其作品中都有对童心的展示与渴求,但二人"童心"观的具体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二人所处时代环境及个人受宗教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和庄子学说.禅宗思想启示了李贽对"本心"、"真心"的重视,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庄子思想则赋予了"童心"反伪贵真的精神,使之能向着启蒙的方向发展.当然,"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相似文献   

5.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6.
少儿舞蹈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表演艺术上不断发展,但都离不开与"童心童趣"的关系,童心与童趣是少儿舞蹈的灵魂。没有童心与童趣的少儿舞蹈作品是无法引起少儿儿童共鸣的,也是不成功的。而童心童趣的创新,则是少儿舞蹈的节点,没有创新,就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7.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5,25(2):118-126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性的重要成果,是李贽将心学的"吾心即性"说、伊斯兰教的以"净"为 真说、佛学"真空"说、老庄的"自然"说以及对"百姓日用迩言"观察之所得重新整合的结果,具有"空净"、"自然性"、"一念 心"、"为己"、"真情"的五层内涵。贯穿这五层内涵的精神本质是排斥后天的人力所为的"染"和"闻见道理"、"'六经'、 《语》、《孟》"之"假",以直觉的"自然真情"排斥传统的道德理性,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童心说》中"天下之至文无不出于 童心"的童心表现说、"创制体格"无高下先后说,以及与写于《童心说》前后的文章中所阐发的内容形式无分界说、非技巧论 等一起构成了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体系。而中国此前的文学理论中虽有不少非理性的观念因素,却未曾产生自成体 系的非理性主义的思想理论,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具有开山之性质,并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晖 《江汉论坛》2012,(4):92-9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同人集中探讨了"童心"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童心"小说。溯其渊源,当滥觞于道家的"复归于婴儿"这一哲学理想。它们在"人法自然"与"返璞归真"两个层面上取得了美学汇归,共同表达了对自在自由自然的人类本真生命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周群 《东南学术》2004,(1):26-32
王龙溪、罗近溪都主张良知现成、不学不虑而自得,对卓吾"童心说"的影响至为明显.近溪赤子良心之论是"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源头.近溪贵身与卓吾论"私"意蕴相通.龙溪多讲先天正心,对道德的正面阐论并不多见,对传统道德理念的突破正是卓吾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龙溪与卓吾在性情及文论方面亦更多应合.卓吾与二溪亦有区别:童心但证其"真",而不究其仁,二溪着意于真与仁的结合;卓吾之"私"是一己之"私",近溪所论,是大我与个我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夫妻之间)最需要以下七样东西。 童心 众多国人对一些中老年人喜欢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不理解,甚至斥之为“精神病”。其实,只有童心不泯,青春才可常驻,爱情才可历久弥新。 浪漫 不少中国家庭太注重实际,缺少浪漫。能否浪漫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以为没有时间、没有钱就不能浪漫,要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以"和"为中心的精髓。从人的情绪、性格、健康等方面看,"和"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社会和谐老年人在风雨艰辛中度过了大半  相似文献   

12.
"童心说"——一条通达审美非功利主义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无利害性"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核心观念,它开启了审美非功利主义的先河,影响了西方美学界两百多年.李贽的"童心说"具有与审美非功利主义相类似的意义和价值,两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童心说"是通达审美非功利主义的一条合理道路.  相似文献   

13.
贾易 《家庭科技》2009,(7):30-31
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对耳朵进行一些锻炼,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中"儿童书写"的生成,有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也与作家的儿童情结密切相关。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儿童书写"生成的外在成因,既有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其内在成因,是文学大师心底的儿童意识与儿童性情的结合,与文学大师心底里的儿童原型、儿童情结、童心意识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儒、佛、道多元化态式.李贽的后半生潜心研究佛学,但他不是认为物质世界为虚幻,而是肯定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正视现实世界.写于万历二十年的《童心说》,无疑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童心”的内涵与佛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童心即最初一念”、“童心即绝假纯真”、“童心即清净本原”三个方面探寻李贽从佛学角度对“童心”作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说,也就是李贽的"童心"说,正是"第二次天真"和"童心"说,使作为成人的作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文学艺术的创造要的就是这种双重视角. 他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但同时他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生活,充分地展现生活的充满情趣的方面.所以作家的真正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推回原初过程,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溶合",正是这种"倒退"或"溶合"消除了上述的悖论,从而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童心说”的极端色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龙慧萍在明代历史上,李贽是以一种极其惹人注目的“异端”的形象出现的。他的“童心说”及相关理论,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人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明以后的文学家,亦有展“童心说”...  相似文献   

18.
谭兵 《船山学刊》2001,(1):59-62,33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在孔子之是非与吾心之是非二者间,盲目尊崇孔子与儒家经典,以孔子之是非为万事之定论.自阳明提出以心为准绳,虽出自圣贤,若不足信,也不可作为是非之标准的思想以后,给后学以极大的鼓励.李贽深刻领会阳明思想的精髓,张大阳明的怀疑精神,以为孔子之是非不足为据,提出要以童心之是非取代孔子之是非,最后由"是非无定"论走向了"是非定于童心"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人到暮年,往往身体不适,甚至病魔缠身,尤其是退休后。失落感、孤独感油然而生。这种心理怎样调适呢?方法很多。琴棋书画,游山玩水.栽花养鸟等,但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不倦的童心。俗语说得好:“老有少年心,疾病去七分”,“童心常在养天年”。童心可以驱散老年人心理上的暮气,燃起老年人生命的火把,扬起老年人继续奋斗的风帆。  相似文献   

20.
顾城是当代诗坛的一个怪才,被文艺界誉为"童话诗人"。在他以诗歌所营造的童话世界里,诗人仿佛是一个语言童稚的孩子,用地地道道的"孩子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他以充满纯净童心的语言,去表现自然界的声音、色彩、意境的无限新鲜美妙。本文试图从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形式和美感两个方面来探讨顾城诗歌的"儿童化语言",以期对顾城诗歌的语言特色有较深入地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