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是与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息息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推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包括劳动力)。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其它社会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主体。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当时民族地区广泛盛行的传统农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期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文件中都有这方  相似文献   

2.
毛雪颖 《西北人口》2006,(3):58-59,63
本文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在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是少数民族自身繁荣进步的需要,以及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们研究人口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地深刻地认识人口规律,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人口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制定并实行正确的人口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福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族外,就50多个少数民族而言,都各有其特殊性。要不要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需要认真进行研究,不能搞形而上学的一刀  相似文献   

4.
在第三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来自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四川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同志,就我国民族人口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纪要如下: 一、要重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尚有55个少数民族。截止1978年统计,人口已发展到558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与汉族人口比较是少数,但人口的绝对量已经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如英、法、意大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和全国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政策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人口过程的诸因素中,人口政策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之一。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印发以后,各地采取政策手段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但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因此而降低。1990年第四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为祥 《南方人口》2008,23(1):42-50
本文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有着非凡的稳定性,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居住相对集中、大多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民族政策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民族人口的再分布渐趋活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态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城市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7.
我们研究人口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完整深刻地认识人口规律,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人口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制定并实行正确的人口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福利水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族外,其他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发展都具有特殊性的一面,要不要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不能搞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各个  相似文献   

8.
韩国人口政策及其对中国农村人口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兴云  付少平 《西北人口》2009,30(2):120-123,128
韩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由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到鼓励人口增长的新人口政策的转变,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但也引起了人口老龄化、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今也正在中国农村上演。如能借鉴立法先行、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善于运用经济杠杆等经验,对维持中国农村人口的低出生率,抑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呈琮 《当代中国人口》2009,26(2):11-15,29-3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发展。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5个民族自治地区,77个地级单位(包括31个地级市和30个民族自治州),699个县级区划(包括66个县级市和120个民族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区的总面积为6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3%。2005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为175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3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8239万人,占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的47.06%,占全国总人口的6.3%。  相似文献   

10.
成卓  陈艳 《西北人口》2008,29(1):108-110,114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其人口政策的稳定、调整与法制化的战略途径,进行一定的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历届人口普查资料及各类有关调查和文献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各类人口婚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并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建立离散递推数学模型,对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长期预测(1990-2050年)。由于篇幅限制,省略了建模过程和对有关参数进行技术处理的细节,仅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希望能对决策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入 90年代 ,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跃 ,民族地区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呈上升势头 ,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 ,深圳市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分析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的原因、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认识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和特点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宁 《西北人口》2003,(1):15-17
本文分析了“九五”期间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提出了今后促进少数民族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人口思想,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我们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一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专门论著,但是他从50年代...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原因,广西88个市、县中,有49个贫困县(下称贫困地区),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据1988年的统计,在49个贫困县中,有39个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在60%以上,占贫困县总数的79.59%。整个贫困地区的总人口为1469.68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5.9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116万人,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的75.93%,占自治区少数  相似文献   

17.
人口安全与人口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研究》2008,32(6):49-54
  相似文献   

18.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王朝,次年又一举灭陈,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对峙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统一的时代。隋代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余年,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确是相当快的。唐人魏征评价说: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资储,以隋氏之甲兵况当今之士马,以隋氏之户口校今时之百姓,度长比大,曾何等级?”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与唐代并称为“顶盛”的时代。隋代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类型研究原华荣阎丽娟(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兰州730000)本文拟利用量化的静态人口类型标准和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给出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的人口类型,并从聚居地区、人口分布的离散度、人口规模和总和生育率等方面对其变化和分布作一...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北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经历了曲折而深刻的变化,并具有独自的特点.一、历史演变过程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聚居区.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从殷代开始进入该地区后,这里便出现华夏族与北方各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自从燕国建都于此后,经常在其境内及其附近活动的有肃慎、山戎、林胡、楼烦、东胡、匈奴等族.秦汉魏晋时期,又有匈奴、鲜卑、乌桓、丁零和高车等族大量涌入本地区,民族成份有所增多.唐太宗征高丽时还把大量高丽人带到幽州安置,后来又有大量的奚人、(革木)鞨人、契丹人、女真人不断地迁入本地区,他们与汉族的交往逐渐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