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语作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短小精悍的语言为中西方人民所钟爱,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习语是中西方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有其浓厚的民族和历史色彩。本文从中西方习语的形成背景,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着手,同时介绍一些习语翻译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中西方两种习语的差异,从而能准确地理解与使用习语。  相似文献   

2.
习语(1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 (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这使得英语习语更加丰富多彩,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语习语有两个显著特点: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在翻译时,如无法准确了解习语的含义,就可能产生误解,造成理解的障碍.结合一些习语具体分析了习语的的两大特点及翻译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括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使用时可以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谚语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还靠它们有丰富的意义内容。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这些难以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亦可称作习语(idioms).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文章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揭示习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用归化和异化法对习语翻译进行阐释,提出英汉习语翻译和理解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6.
英汉习语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文化内涵也有差异。该文先从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神话和地域环境四方面讨论了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不同,然后分析了引起习语翻译障碍的原因,依据等效翻译理论对习语翻译的方法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英汉习语亦如此。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习语的文化背景差异反映了习语理解与翻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其相应的文化,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子,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自诞生至今,各类词汇丰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成语)和用法很多,这些习语和用法往往具备多种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内涵,人们在理解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以“兔”词汇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有关兔子习语(成语)的含义差别,可以管窥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反映其相应的文化,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因子,则是一种直观的文化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自诞生至今,各类词汇丰富,与动物有关的习语(成语)和用法很多,这些习语和用法往往具备多种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内涵,人们在理解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以“兔”词汇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有关兔子习语(成语)的含义差别,可以管窥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语义空缺的英汉习语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语义具有特定性、稳定性和丰富性,透过习语的语义,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探究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对英汉习语语义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表明,习语语义的相同与不同交织在一起,有语义重合和文化重合,更有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可以归因为: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英语和汉语中的有些习语语义即不重合也不平行,而是存在着语义空缺现象。语言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反映了灿烂多彩的悠久历史文化。这类习语语义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往往是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的。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要真正学好英语,掌握好英语习语是关键。国外关于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策略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却很少见,因此作者采用Cooper的研究方法,以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中国学生在无语境和有语境的情况下在线理解英语中的可分析性习语和非可分析性习语时所采取的策略情况。研究结果证明:语境对学习者理解两种类型的习语都有一定帮助;但无论有无语境,理解前者比理解后者要求学习者具备更加丰富的背景知识而且所采取的策略也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在无语境的情况下猜测两种类型的习语困难程度并无明显差异;有语境的情况下,可分析性习语比非可分析性习语更容易猜测成功。  相似文献   

12.
比喻性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介绍和比较了三种喻体在各自习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只有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中的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无误地传递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习语,而作为习语,既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的必然差异。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迥异,决定了其习语文化特征的显明区别,其翻译也就需要根据奈达的"等效对等"和"动态对等"原则,进行不同方法的确定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习语隐含的文化信息是习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乎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详细分析习语翻译例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异同,从两种语言文化匹配程度这一新视角探讨英语习语汉译的最佳策略,有利于教师跨越文化障碍,提升习语翻译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习语,而作为习语,既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的必然差异.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迥异,决定了其习语文化特征的显明区别,其翻译也就需要根据奈达的"等效对等"和"动态对等"原则,进行不同方法的确定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任何言语都产生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其它语言形式相比,英语习语对语境更加具有依赖性。英语习语的使用预示不同的语境条件,而不同的语境条件又反过来要求使用不同的英语习语。非语言语境对英语习语影响深远,因此理解与应用英语习语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对非语言性语境的学习上。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鲜明的反映着与其相应的文化。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理念论述英汉两种习语,探索其范围与特征,渊源与构成及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引发出英汉习语的相同与相悖。有助于对习语的精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中心词为动物词的习语。习语作为承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定型的、应用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动物形象的融入最为明显也最为普遍。在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同一动物在英汉这两个不同民族人们的脑海里所引发的联想是有差异的,这种联想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常常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英汉民族对于某些动物有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借助联想、比喻、象征等手段,将动物形象融入到本民族的语言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由于生活地域、社会、历史发展等差异,形成各民族自身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由此使语言产生不同的民族特色,而习语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这样的习语,因而在理解和翻译英语习语时,要从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出发,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而又高度发展的一种语言,因而拥有大量的习惯用语(简称习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习语的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含蓄深刻,是语言中的精髓,也是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习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而且在政治、科学论文和日常口语中也经常遇到,因此,准确地领会和掌握习语,对学好英语至关重要。然而,毋庸讳言,习语却是学英语的人(特别是初学者)最感头痛和最难准确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不想对习语问题作全面的论述,只就习语的分类和特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