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文华 《河北学刊》2006,26(6):137-140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相似文献   

2.
轩小杨 《理论界》2006,1(4):156-157
《乐记》中“乐与政通”的实质是音乐与社会政治生活相通。这里的“政”并非具体的政治观点、政治行为,而是一定政治统治下的社会生活。“通”是指音乐蕴含的道理与社会生活的实质,尤其是与政治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实质有关系,两者道理相通。进一步说,音乐与现实生活连系在一起,音乐中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状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上有各种繁杂纷乱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装璜、书法等等。这些艺术,不仅外部形式各异,而且在性质上也都各具特点、互不雷同。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这些纷繁的艺术形式集中归并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别,这就是一般常说的艺术分类法。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其一是把艺术分别概括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包括雕塑、绘画、装璜、舞蹈等。它的特征是,这些艺术必须诉诸人的视觉器官;而“听觉艺术”则指音乐、诗歌(古老的诗歌都是唱诵的)等。它的特征是诉诸人的听觉器  相似文献   

4.
某种艺术类型的传统观念并不是独立于自身的艺术体之中,而往往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思潮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更深层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都是基于当时欧洲社会中这两种大的文化思潮之中。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乐观念,也基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整体文化观念之中。另外,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乐思想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又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表达其玄学与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从表层看,它是一篇论述音乐的文章,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从深层看,它又是一篇富有极强思辨性的玄学论文,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一所谓“音乐之体”的“体”,实质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审美客体。《声无哀乐论》从客观存在、生成本原、构成要素、本质属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之体问题。其中生成本原是音乐之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都是由此决定的。与阮籍《乐论》“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的观点相似,嵇康…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在界定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前,首先应解决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即要明确“艺术”一词的概念。从逻辑学意义上来看“艺术”一词,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大概念是涵盖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工艺等整个艺术门类。而小概念则是指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书法艺术等单个艺术门类。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史学具有概念上的广义性、组合上的多元性、构建上的多重性等特征。因此,中国艺术史  相似文献   

7.
一、汉代的鼓吹曲与相和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这里所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以中原音乐为基本,融合边疆地区音乐并吸收中亚等地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初期多半是五、七言绝句诗,随后改变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这里所说的音乐是指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来自民间的音乐主流,而不包括历代朝廷专用于郊庙祭仪的徒具形式的所谓“雅乐”。  相似文献   

8.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9.
艺术能够对人的大脑结构及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艺术门类不同而各异。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中外科学家、学者对音乐与人脑情感、认知、学业成绩和病理治疗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表明:音乐是情绪艺术与情感“调节阀”,音乐能够改变人脑的认知功能、影响学业成绩、养成专门“音乐大脑”,音乐治疗能够修复人脑功能缺陷。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音乐对普通人群、音乐专业人士和脑部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的机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音乐的特点与价值,同时也为充分认识和发挥管乐教学的审美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王齐 《阴山学刊》2008,21(4):30-32,98
“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重要范畴,统摄性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征。六朝时期,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命题使“和”范畴内涵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和”范畴这一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体现了特定时期艺术观念的进步以及美的自觉的发生,对六朝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苏珊·郎格曾对舞蹈的本质进行探究。她否定了种种传统的阐释,认为诸如“舞蹈的本质就是音乐”,“舞蹈是一种造型艺术”或“哑剧”都是最易发生的误解,她甚至否定了作为“现代舞蹈”原则的“个人感情的外化”说。她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幻象(一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符号     
艺术是符号吗?艺术符号与非艺术符号有什么不同?造型艺术符号、音乐艺术符号和文学艺术符号各有什么特性?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符号与信号 符号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用来代表别种事物或概念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个实物,(如代表“和平”的鸽子,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可以是一种书写或印刷的记号,(如文字、音符、数理化教科书中的各种记号),也可以是视觉表象或听觉表象(如表达某种内心情感意念的绘画和音乐)。 符号不同于信号。信号同样是代表另一事物或涵义的东西,但是信号与其所代表的东西处于同一现实时空维度。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信号,它代表着准予通行或禁止通行的指令。  相似文献   

13.
节奏·旋律一般说来,节奏本来是音乐、诗歌和舞蹈所注重的艺术手段。据说,中国古代的所谓“乐”,包孕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随着艺术的发展,相近的门类包括戏剧、小说、绘画和电影艺术,都扑捉、品味起节奏的美感来。达·芬奇就曾认为音乐和绘画都有节奏,音乐的抑扬顿  相似文献   

14.
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肯定艺术的道德性、艺术的永恒性并发挥第一流作品的观念、记录中国画师的“六法”美学原则诸方面,中国唐代的张彦远是一个绝代的批评家,可以比肩于佩特、罗斯金、温克尔曼。像温克尔曼之由雕刻而确定希腊文化的轮廓,张彦远由绘画而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美的范畴,其美学著作《历代名画记》将亘古不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嵇康对儒家传统音乐命题“声有哀乐”的批驳,及其对道家“道”、“和”的思考在玄学思潮和音乐形式上的运用与发扬,发掘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思潮中的价值、在审美层面对主体自我的超越及其思想在玄学潮流及艺术审美层面上的超前性及先见性。从揭示“名与实”、“音声之无常”、“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三方面对音乐与情感相分离的纯理性高度出发,探究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对音乐与情感的中介统一性及音乐回归艺术自然本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一般对艺术的分类 ,大多是以有形与无形 ,无声与有声 ,无言与有言为标准。例如建筑、雕刻、绘画属于有形 ,音乐和诗属于无形 ,建筑、雕刻、绘画属于无声 ,音乐与诗属于有声 ,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属于无言 (这里的音乐指不包括歌词在内的乐曲 ) ,诗属于有言。至于这些艺术门类的审美价值之高低 ,则众说纷坛 ,各有千秋。黑格尔的艺术分类是哲学家和美学家中最系统、最详尽、最明确的 ,他的分类标准也是人所共知的 ,即以精神与物质的适合程度 ,或者说以精神战胜物质的程度为划分艺术门类的高低为标准 ,一种艺术门类愈受物质的束缚 ,精神活…  相似文献   

17.
<正> 重视音乐自身规律的研究,寻找打开音乐艺术特殊性迷宫的钥匙,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但是,认为表现确定的情感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并视“不确定性”为音乐艺术特殊性之所在,不但没有阐明音乐的自身特点,反而又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雾霭。但要断定“不确定性”是音乐的自身特性而不是其他艺术的特性,那就不仅要对音乐,还要对其他有关艺术进行具体分析,不这样做,就无法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可是,在那些将“不确定性”视为音乐自身特性的文章里,看不到这样的分析。我以为这种就音乐论音乐  相似文献   

18.
浅论节奏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论节奏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秦太明节奏是时间性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音乐艺术。什么是节奏?广义上讲,生物的节律,生活的规律、建筑的谐调均衡都属于节奏;狭义上说,音乐中的节奏是指在节拍的基础上音的长短、强弱...  相似文献   

19.
艺术空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命题。如画论“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书论“墨到为实,飞白为虚”“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仅绘画、书法讲究空白之美,其它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等也都如此。艺术空白,显示了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的独特  相似文献   

20.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奠定了后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但是,孔子虽然关注于“用世”,却并未忽视“立人”,“用世”和“立人”是他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注意孔子“立人”的这一方面,便会发现他对于人并非只做道德的限定。相反,由于孔子用心于人的自由发展,由于孔子本人就是音乐艺术家,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艺术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思想与人生另有富于艺术精神的侧面。孔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汉儒、宋儒都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