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到社会主义文化观,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变.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建构反映时代与实践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文化建设目标始终紧扣时代主题,文化建设方针不断与时俱进,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百年发展和演进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启示: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制定文化方针政策,着眼时代发展变化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宽阔的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这些经验启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人为性具体存在观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文化观研究遇到的困难,在表层上、技术上,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属概念,其深层原因,是运用抽象思维建构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困难的克服,则依靠具体思维及其所建构的具体世界观。在具体思维和具体世界观眼界下,提出了文化的人为性具体存在观:文化是统一着人的目的与能力的具体存在;是进化、发展着的人类在一定环境中,在自然物基础上,通过以思维为核心过程的自觉-盲目行为而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它是一种对文化共生的价值追求。以文化自觉来观照中国-东盟的文化交往和发展,文化共生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以文化自觉来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发展,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所坚持的关于“意义”的理念,它是民族文化之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最稳固的元素。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核,它通过确证民族文化的分享方式、相互关系、基本立场、发展目标、续生价值来展现其超越自然必然的价值旨归,并最终探讨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对当前思索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地位、价值理性、担当作为与独特贡献等诸多重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理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向度的内容。是主体性确立的条件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等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女性文化自觉由于其主体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着既需要以女性的身份批判男权文化话语,又需要以人的身份全面继承人类文化的实践难题。女性只有在文化认知的客观态度和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才可能实现文化自觉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张岱年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解答当时热论的中西文化冲突问题,不仅提出了"文化的创造主义",还指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超出了同时期盛行的文化观,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就是语境置换条件下理论的自觉呈现问题。只有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对话中,在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在历史与现实、价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得以自觉呈现,也才能在自觉构建的"张力网"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远古的传说到今天的新闻报道,存在大量动物感恩于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事实充分说明自然物种具有“内在价值”,具有目的性、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知性与智性、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能力等特性.因此,现今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己任的人类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时,应该加强这类富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让人们普遍树立生态文化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文化创造之必然选择,自觉符号设计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总是表现为人处理同外界客观符号世界关系的特定文化创造活动,它既是一种功能性超越活动,又是一种不断寻求具体、反对抽象的程式化文化创造活动,还是一种兼顾自律性、兼容性与预验性价值的文化创造活动.它具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能力,有助于我们按照复杂情况来引导当代人类文化创造,更好地把握自身文化未来与发展趋势.就文化学层面而言,自觉符号设计对于当代人类文化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安徽乡土苦难叙事表现为三种文化形态,即选择关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民间苦难形态、直面社会转型视域下的现实苦难形态,以及以“新”视角透视的历史苦难形态.文化形态的呈现与历史语境、文化境遇和地域特质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源于叙事主体的文化旨趣,即关注乡土苦难本身、探索苦难社会价值和实现苦难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属性,两者统一于具体的文化形态当中。当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有其时代蕴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奥康纳从揭示劳动过程中文化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的角度出发,纠正人们在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视域下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塑造一种将文化、自然和劳动三者联系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他并没有全面的深层次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冲突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转型期 ,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冲击 ,形成了激烈的价值冲突。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是由多元文化形态所支撑的价值矛盾构成的 ,这些矛盾好坏兼杂 ,良莠并存 ,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因此 ,价值冲突有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也有对校园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对传统价值的干扰。为消除冲突的影响 ,提出了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价值整合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统一性规律 ,将决定世界文化不可逆转地走向全球化。当然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统一化并不否定文化自身的多元化 ,但文化的多元化不再表现为区域文化之间的斗争 ,而是表现为统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以 ,世界各个民族、区域文化都应以开放的心态走向未来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依借原有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逐步成为独特的文化表相,阳坡人早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精心维护着仪式过程和祭拜诉求。从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历程可以看到时下被视为“原生态”的文化是如何被前人制造的,也进而可知:一些“原生态”文化或“传统”只不过是前人在特定场域下制造并用来借以宣示自己在区域社会中的阶序而已,隐匿其后的社会本相是人群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社会观是科学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意识的萌芽,西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概念主要集中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这些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对社会做出最为科学而全面阐释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准确理解社会建设语境中的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大众和学界有五种文化雅俗观值得讨论:文化多元和个人自由论;大众需求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体感受论;艺术无雅俗论。对文化雅俗观的讨论,有利于明晰文化雅俗的标准,使人们自觉追求高雅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传统女性主义从性别维度分析传统科学文化,揭示出传统科学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科学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受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新时期女性主义解构传统科学文化的一元结构,从阶级、民族、地域等方面坚持科学文化的多元立场,女性主义科学文化观从科学的性别文化转向了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女性身份的消解与后殖民主义对差异性与多元性的强调为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与巨大挑战,唯有建立一种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多元主义的差异与女性主义批判完美结合的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多元文化才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