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反驳种类质疑张通明反驳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命题确定某一命题虚假的思维过程。国内一些比较有影响的逻辑教材或著作,把针对论敌论题或论据的反驳,从不同角度分为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其中直接反驳又分为事实反驳和归谬反驳)、演绎反驳、归纳反驳几类。但这些教材或著作对...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例分析了在开庭的四个阶段,被告反驳语的情态词在判断性情态副词、形容词,表相信程度的情态动词以及语气三方面的变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这四个阶段被告反驳语中情态词变化的原因.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出两大结论:一是从整体上看,被告反驳语中的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随案件的进展依次减弱.同时,在大的变弱的趋势中,出现一小段回升的趋势,即在被告律师出庭辩解后,被告使用的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再一次变得强硬,并有回升趋势.二是被告的反驳语中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变化完全与被告在不同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出发,从分析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着手,揭示了科学是科学家不断发现、不断革命的过程,从而建立起“猜想与反驳”方法论。波普尔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波普尔方法论内含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批判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可能世界”概念在模态逻辑语义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但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问题,却仍然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一般说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接受此问题的预设,即认为“可能世界”概念是可以定义的,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另一种是根本否定此问题的预设,即认为“可能世界”概念是不应该并且不可能定义的。我认为,“可能世界”概念并非是不可定义的初始概念,但现已给出的若干定义却均有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逻辑教科书里 ,几乎每一章都有关于“规则”的分析 ,如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规则”、三段论的“规则”以及证明和反驳的“规则”等。逻辑要求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些内容 ,是完全应该的。但是 ,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这些内容究竟是规则还是规律 ?笔者的观点则完全不同于传统。规则和规律有着本质的不同。规则是人为的 ,其具有制定的特点 ,是否违规最终须由人裁决 ;而规律却不然 ,其只能被发现而不能制定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 ,只要违规 ,就非碰壁不可 ,而且最终由“自然”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波普的知识增长论否定归纳法在科学中的作用,认归纳为神话,从而否定知识增长的“积累主义模型”;他提出的新的知识增长理论认为,通过“猜想—反驳”知识才得以增长,其程式为:“P_1→T T→EE→P_2……”,即“问题→试探性理论→排错→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建立了与堆积知识大山的积累主义相对立的“间断模型”。在知识增长论上用“猜想—反驳”法否定归纳法,具有一定变革性意义;然而“猜  相似文献   

7.
如何才能促进知识的增长呢?波普强调理性的批判精神是推动科学知识增长和进步的最大动力。他认为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假设”或“猜测”,只有在反驳中才能得到进步。他提出了反归纳法、证伪原则和“猜测与反驳”的知识增长模式。他的科学方法论弥补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某些不足,同时也带有机械性和脱离科学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汉语无标记反事实假设句分为从句假设和主句假设两种类型,主要反映言者的态度或愿望,可以表达多种话语功能:有的意在实施反驳或拒绝,是根据逻辑知识和话语含意推导出来的,可称其逻辑推导式;有的意在表达建议、认同等,是由主句直接或间接表述出来的,可称其为非逻辑推导式。与其他可以表达同样话语功能的句子相比较,无标记反事实假设句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倘”字句是在鲁迅著作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句式,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倘”字句进行语义分析,概括出“倘”字句的基本特点。“倘”字句前都有一个与其形式上平行的,但在意义上有正偏关系的前提句。“倘”字句论证话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证明和反驳两种。根据“倘”字句与前提句的关系,“倘”字句可分为对立句、因果句、目的句、选择句;根据“倘”字句与后续句的关系可分为顺承肯定句和转折否定句;根据“倘”字句假设的情况可分为未然句和已然句;根据“倘”字句前后分句的意义可分为评价句、条件句、推断句、让步句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学者韦尔曼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论证类型,权衡论证不应被视为与演绎、归纳并列的第三类论证,因为无论从论证构成还是论证评估视角看,权衡论证都与演绎、归纳论证有交叉和重合,并且,它还兼具“证成结论”与“达成说服”双重目的,表现出一定的论辩色彩。就权衡论证中的反面理由而言,它既不应被视为“反驳”,也不应单单被视为“论辩策略”,而应被看作论证核心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权衡”论证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1.
《墨经》中说:止有三义。《经上51》曰:“止,以久也”;《经上99》曰:“止,因以别道”。因以别道所阐述的就是“止”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18条第1款赋予完全精神障碍者刑事豁免权,然而,作为其载体的精神鉴定本身饱含不安定性而留有重大缺陷。一种有残缺的实体依据不应成为封闭性条款的铁律,而必须具有抽象理念意义上的可反驳性。作为对精神鉴定的防卫,主张削弱精神鉴定的实体法上的效果,将《刑法》第18条第1款由豁免型条款修正为可以型的减免条款,打破封闭性,以减少缺陷的放大所带来的波动效应,从而建构可反驳空间。  相似文献   

13.
“叠韵为训”是段注阐明许书训释体例的重要术语之一。段注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总共明确阐述叠韵为训109例,计115对叠韵为训字组。韵部分析表明,同部叠韵为训占91.3%,异部叠韵为训占8.7%。语义分析发现,被训字与主训字的语义关系受词性制约。词性相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同或相近;词性不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关。因此,从音韵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合韵为训;从训诂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释义性训释,一部分属于释源性训释。  相似文献   

14.
在证据学理分类中,间接证据是理论分析较复杂、规则使用限制也较多的证据种类,但在间接证据的定义中存在着某些歧义与混乱。这些歧义与混乱主要归因于对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分类目的的误解、分类标准的混乱运用和间接证据特征的误读上。通过对分类标准的厘定和间接证据定义的溯源考察,可以对间接证据的定义作出一定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间接证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探讨外来语词“逻辑”的含义入手,揭示了现行教材中“普通逻辑”定义的缺陷,并以“研究什么”,“用什么研究”为种差,重新定义了“谱通逻辑”,使普通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界限更为清晰,对于保持普通逻辑体系的独立、完整和和偕有一定意义。另外,文中关于“自然语言”、“简单认识方法”的分析,实事求是,打破了传统的看法,对于正确地认识普通逻辑的作用,准确地划分语言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悖论”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说”。这是最具概括性的定义。之后 ,各家各派可自行分类 ,是多元的。“悖论”的一般形式 :~P挑战P。而~P可以细分为“仅是Q∧~Q”和“Q∧~Q被证明为真”。徒具形式的“P ,~P”不足以判断是否“悖论” ,还要依据“形式以外”的具体内容是否够“大”(牵动重大 ,悬疑难决 )。此外 ,本文强调分辨“矛盾仅被揭露”与“矛盾被证”。进而 ,本文依据上述论点 ,试图恢复“初始”和“标准”谎者的“悖论老祖父”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向监督别人的纪检干部.如今也要被监督单位“监督”了。玄武区去年率先推出了“执行公务回执卡”制度,纪检干部执纪执法水平高低和廉洁自律情况,都将由被监督单位说了算.并最终反映在“回执卡”上。为防止出现“灯下黑”问题,该区规定纪检干部进入被监督单位执行公务时.都要向被监督单位递上一张《执行公务监督卡》。被监督单位有权利和义务对纪检干部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按。公务结束后.此卡将直接密封后递交纪委监察局主要领导。被基层单位反映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将列入年终考核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判断中,有两大类形式是需要加以明确认定的:一是由“不……不……”和“没有……没有……”组成的判断句子,不应为。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而只应属于省略了联结词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判断形式;二是由“……不都是……”和“……不是都……”组成的判断句子,不应视为性质判断,而只应属于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  相似文献   

19.
当前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还存在三个误区:一是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就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是占有集资款后出现经营困难而携款潜逃就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三是只要出现集资款不能返还的客观结果就直接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此,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需要结合商事思维、商事特性选择从宽适用。一是对使用集资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情形,需要结合集资活动处于商事场域的特殊“品性”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不能一概而论。二是在获得集资款时间界点之前、之时还是之后,也不是认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有无的必然要件,而是要根据具体案情区别认定。三是在不能返还非法集资款的情形下,行为人并非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要区别不同情况判断:如果出现无法预见的客观事由阻却返还情形时,不能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却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可以按照刑法谦抑原则选择从宽,不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的考察中,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沿着横向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名”的本义、“名”的产生、“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命“名”的要求、“名”与“实”的关系、“名”与“正名”的关系以及“正名”的规则,对“名”究竟是什么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诠释,旨在不断逼近“名”在先秦逻辑思想史中的本真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