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的中国逻辑、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等赋予统一战线以国家治理意蕴,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实践特质体现的是一种共识之治、民主之治、制度之治。要在发挥统一战线现有平台优势中,在激发统一战线吸纳、整合和民主等功能中,在提高统一战线制度化水平中充分挖掘其国家治理意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法治轨道上开展社会治理有利于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社会治理法治化承续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秉持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反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遵循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道路指引。本质上讲,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以良法善治为价值起点,追求公平正义和人民至上,并付诸制度建设实践。新发展阶段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确保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依法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规范体系,发挥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作用,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践中接续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优势的过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理论上阐述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发挥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现实路径,是统战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然。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指出了统一战线领域实践中存在的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防控治理统一战线领域的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及有效防控治理统一战线领域的风险。新时代防控治理统一战线领域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基于统一战线领域具体化的风险内容及其风险特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防控治理统一战线领域的风险的方法,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芽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理论以及西方政治理论,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与创新。重温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发挥统一战线在新时代的法宝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牢牢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树立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新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改进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挖掘制度资源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地整合力量,凝聚画大同心圆的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遵循“和平为上”基本理念,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交往环境的变化,引领中国对外政治话语建构大体经历了新生政权的维护与反对霸权主义话语的生成、国际认同的提高与全方位交往格局的形成、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全球治理的推进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蕴含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的话语前提;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话语立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话语底线;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夯实对外政治话语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7.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毛泽东根据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这一理论更鲜明地体现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的阶级基础比无产阶级专政更为广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皇权下县遭遇巨大困境的背景下,州县治理成为清王朝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础。清代的州县治理在基本制度设计上具有普遍共性,然而在疆域辽阔的传统中国,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县域治理的开展。就京畿地区而言,县级政权地处统治中心地带,又居于国家行政体制的底端。如果从基层民众的视角来看,县级政权统辖数百村庄,在民众看来它就是乡村社会之顶端。清代“皇权不下县”的行政特色以及简约治理的理念决定了县域治理的多元特性,清王朝将县级政权建设作为实施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意志与国家权力借助县级行政机制以及半官方、民间治理资源,形成了官民协同治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家治理的独特之处在于"政党-政府-社会"的三维结构。作为国家治理领导性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三维场域的制度执行力决定制度优势所转化的实际治理效能。在政党治理场域中,党的制度执行力能够有效转化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打造国家治理体系;在政府治理场域中,党的制度执行力能够有效转化党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在社会治理场域中,党的制度执行力则能够有效落实党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政党政治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在当前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地要求执政党加快推进执政方式的民主化、法治化与科学化。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多重进展: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内部整合力、强化党员个体能力提升、着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党的本体能力;以党组织嵌入政府方式的调整优化为杠杆,不断推动党政关系的理性化,着力构建党与社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执政方式的科学化;积极探索实现组织成员的多阶层吸纳,促进基层组织网络的扩展,强化了党组织与民众的"鱼水"和"血肉"关系,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劳动之间也有统一战线”,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它是我国统一战线性质变化和统一战线广泛性发展趋势在逻辑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各领域新的劳动群体出现的直接现实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南海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创新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广东南海推行了以"政经分离"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在考量当前制约南海城乡社区稳定的基本因素后,提出了夯实基层民主法治基础、规范社区多元化治理机制的建议:完善城乡社区组织建设与基层民主法治保障;厘清城乡社区基本治理主体的地位及其职能;改善城乡社区党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理顺政府职责及其与社区的关系;确保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的保障力。为了消除影响南海城乡社区和谐稳定的痼疾,亟待推进以破解集体成员权保障难题为基点的配套制度改革:实行以经济社(原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成员权时点确权;依法界定享有成员权资格的成员类别及其权益保障范围;深化成员权和资产权相分离的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政经分离"后城乡社区治理结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在同苏联及共产国际、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压迫民族和地区具体的统战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独立自主,适时调整政策:以战止战,以斗争谋团结;爱国为基,践行国际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经验。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汲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经验,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外交工作,全球化国际合作发展,巩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注入中国式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中国革命胜利和实现这一历史任务而结成的政治联盟。这个联盟是以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为条件的,这是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性质。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有着特定的历史任务,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统一战线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其全部实践活动中,建立和发展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5.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根本破解,是对新的历史起点上伟大斗争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和复制,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探索和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善作善成。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凝聚最广泛爱国力量的重要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战线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一种特殊方式。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巩固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分内之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统一战线具有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积聚智慧、汇聚力量的功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集成优势和复合功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江苏省泗阳县的权力阳光运行、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风尚引领等"三项工程"实践为例,研究了从空间纵向看,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县域政治具有政治行政化的特点;从空间横向看,作为政权联系社会的结点,县域政治运作中必须引入群众参与、监督,从而表现出治理的特点;再从空间纵横交错的角度看,自下而上的管理创新其目标指向在于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其功能结果则会引发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最后提出从政治行政化走向善治的县域治理,为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统一之思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思想、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在思想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核,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源。在理论逻辑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前提,实现不断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表征,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精髓。在现实逻辑上,顺应时代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完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特质,助力国家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本文以统一战线参与社区治理为切入点,探析二者在要求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工作方针方法上的相通性,以及统一战线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为统一战线工作找准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结合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变迁和动态平衡是政治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要求。"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最佳状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治理的基本主题是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后者的构建要以前者为目标导向。为此,根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社会组织培育是基础,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以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宪法序言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中国论",它主要体现为四对范畴:历史与阶级意识,统一国家与统一战线,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关系,以及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揭示了当代中国的根基,"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其实也是中国固有的方法,宪法序言中表达的阶级意识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的体现。统一战线与统一祖国是传统中国的"大一统"与现代中国的现实格局融会贯通的产物,尤其是统一战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关系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是置身于世界的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化表达,更是对中国必须面向之世界的直接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