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0年台湾实行政党轮替以来,台湾岛内的各个政党为了选举等政治因素的考量,都在充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政治社会化工具来进行宣传与舆论引导,从而拉拢选民,获得选票,赢得选举。本文试图通过对2000年至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在竞选中所运用的竞选广告的对比分析以及刚刚过去的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来发现台湾竞选广告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未来台湾竞选广告的发展趋势,从而考察台湾的政治传播生态,以期为分析2016年台湾大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右翼民粹政党的崛起现已成为西欧政坛变化的显著特征,它们不仅挑战了主流政党的统治地位,而且冲击了政党竞争的运行模式。从"利基政党"理论的视角分析,右翼民粹政党在兴起及谋求选举突破阶段,聚焦于主流政党忽视的非经济议题,并通过议题定位的自我限制凸显与主流政党的不同,打破了传统的阶级政治模式。在政党竞争中,由于意识形态标签作用的淡化,右翼民粹政党采用差异化的议题动员策略,向主流政党发起挑战。随着选举支持率的上升,右翼民粹政党推动了政策议题显著性的变化,重构了议题竞争空间。主流政党则通过忽视、对抗、适应等策略,在议题显著性、议题立场、议题所有权方面进行回应。当右翼民粹政党提出的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时,主流政党可以通过降低议题显著性来削弱对方的选举支持。而当特定议题被右翼民粹政党成功煽动和利用时,主流政党需要主动调整议题立场、争夺议题所有权。主流政党的议题回应策略,影响了右翼民粹政党的选举命运。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民主转型是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中的组成部分,综观台湾"解严"时期以来的政党活动,台湾地区的民主化过程已经呈现出典型的民粹主义,它主要表现为台湾民粹政客在民主化时期利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取得政党合法性的一种极端平民主义的政治动员策略。台湾民粹政客时常在台湾民众的"历史悲情"和"族群"矛盾、"省籍"矛盾的基础上虚构出严重对立的政治逻辑,并在"本土化"政策的基础上异化出"去中国化"等严重违背历史潮流的错误解读。  相似文献   

4.
台湾政党政治与西方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有很大差异,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台湾社会关于族群和国家的认同分歧。"解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族群与国家议题的操弄一直是台湾政党为实现自身政党利益最大化而扩大台湾社会分歧的思想工具。但近几年来,基于"台湾意识"民意基础的现实以及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台湾政党竞争开始向"去族群化"和"维持现状"的共识趋势发展。政党竞争基于社会分歧,现今台湾社会的族群和国家认同意识还是主导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处于次要位置的经济因素对其政党认同的影响比重有所增加,所以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台湾政党竞争中的重要性会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地区的政党体制历经国民党一党威权体制、一党主导的竞争性政党体制、两党政党阵营的对峙,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党政治的格局。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选举制度因素、“总统”制度因素、政党认同与选民投票行为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台湾两党政治的形成对两岸关系带来重要影响,其中在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1980年代台湾政治转型民主化和本土化的需要,国民党开始了改革进程,逐渐从威权式政党向民主竞争型政党转变。其改革历程受到台湾选举的影响而呈现较大的波动性。2000年和2008年台湾发生两次政党轮替,两党制逐渐成型。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在组织结构上以"选举机器"为目标采取了众多改革措施,但是能否如愿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党仍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2016年台湾地区民意机关选举中,除国、民两党外尚有时代力量、新民党以及无党团结联盟取得了"立法院"席次。台湾现行的选举制度塑造了两党制而且会使之延续下去,但通过对政党竞争力及意识形体的分析,本文认为岛内政党格局已经呈现出多元化面向。小党虽然不能获得核心权力却已经在真实地影响着政治生活。本文将从政治文化世俗化的视角阐明多元格局出现的原因,阐述政治文化因素为小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政党制度在1986年3月开始的“政治革新”前实行的是国民党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党国一体”的一党专政制度。“政治革新”后,形成了国民党居于主导地位的所谓的支配性一党体制,而由于台独分子挑起省籍矛盾、族群对立和国家认同分歧,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和民进党的上台。在非统即独的意识形态之下,台湾的政党制度在经历了短暂的多党竞争之后又出现了朝两党制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分析了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对选举后的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两岸统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当前台湾的政党政治格局已经从国民党一党政治,演变为两极(民进党、国民党)多元(若干小党)格局的多党政治,蓝绿政治仍将是台湾政党政治的主色调,政党政治的演化也导致台湾社会政治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也导致两岸关系的变数愈加复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地区的现行政党制度,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两党制。台湾地区的政体形式和选举制度,以及基于族群分野背景下的统独矛盾和蓝绿对立的政治生态,是这一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民意和制度这两个关键变量决定了未来台湾政党政治的前途。台湾两次关键性选举显示,经历了第一阶段民主化的喧闹和动荡,台湾已然发生了深刻的选民重组。在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已被广泛认同的情况下,政党重组甚至是整个台湾政治社会的重组都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12.
2017年,法国相继进行了总统和立法选举,选举结果历史性地颠覆了法国的既有政治格局:左右两大传统政党执政的社会党和在野的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均被淘汰,在之后的立法选举中也未能翻盘,而反建制和非建制的政党则表现出色:成立不足一年宣称超越左右对立、走中间道路的共和国前进党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两大选举的胜利,左右两派民粹主义势力也有出色的表现。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对法国社会的冲击使得主流政党应对乏力,是导致法国政党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旧格局的颠覆开启了新格局的重组,重组迄今仍在进行,法国政党政治格局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且漫长的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13.
政治资金是评价日本政党体质的重要指标,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民主党的支持团体、组织运营、执政地位与政局对策等体质内涵。在支持团体方面,民主党本部的资金收入高度依赖政党交付金,来自工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政治家个人层面上,党本部未能获得企业及团体大额捐款的重点支持;在组织运营方面,民主党集团集资能力较弱、组织松散,集资能力较强的实力政治家则擅长发挥政治资金的组织运营效用;在执政地位方面,民主党凭借显著增加的政党交付金,通过加大政治活动费支出来应对国政选举,但并不能左右选举结果;在政局对策方面,民主党在野期间一直致力于推动政治资金制度改革,执政后党内频发的政治资金事件反而导致内阁不稳与党内对立。  相似文献   

14.
’96日本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的一次大选,被称作日本近代的第三次革命。它以两大政党制为目标,从“派间本位”的选举向“政党本位”的选举转换。日本国民选择的是安定政权下的改革,自民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新的选举制度以英国的选举例为模式,然而与两大政党制的目标尚远。文章还介绍了日本有关“政治市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时间里,泰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冲突频发的状态。长期的恶性争斗令"泰式民主"陷入选举——混乱——政变——再选举——再混乱——再政变的政治怪圈之中。究其根源在于泰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与其政治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结构性弊端。反思泰国难解的民主政治困局,我们更加坚信,民主模式不能照搬移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的第一届国会选举,是资产阶级代议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本文通过选举过程中政党竞争及社会各阶层的反映的分析,说明在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正逐步根植于国民心理,尤其是社会中上层的政治精英对选举的反映,表明了中国近代政治在民主化进程中的新的发展。同时,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存在的诸如财产限制、性别歧视以及选举过程中的营私舞弊、党同伐异等现象,也说明中国政治现代化之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政策模式的感召力、政治体系的控制力和政党运行的亲和力所产生的综合力学效应.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所释放的"力学效应",虽然离不开新加坡独特的社会生态,但其反映政党长期执政的动力机制却给寻求长期执政的其他政党提供了借鉴的价值和研究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认同是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选举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公众政治行为的核心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政党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基础,决定了执政合法性,但是,关于政党认同的研究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有必要对政党认同的概念来源及特点,以及当前政党认同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等作一系统总结与述评,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理论创新提供借鉴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以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落下帷幕。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的大胜,胜在了多数青年人把选票投给了民进党。这次"大选"中的青年世代,一改以往政治冷漠、投票率偏低的"规律",积极踊跃参与到选举中,最终成为了影响台湾2016 "大选"的历史"主角"。"大选"之后,以青年群体为主的"时代力量"迅速崛起成为台湾新兴的政治力量,台湾的政治生态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传统政党衰退、小党林立、第三势力崛起,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大选"中迅速成长为第三势力的台湾青年世代,他们的政治偏好、"身份认同"、"两岸观"等均关乎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青年世代的工作,促进两岸青年世代"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大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论坛》2021,23(3)
民粹政党自转型之初就在中东欧各国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随新自由主义的深入发展而更加繁荣,在选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显著影响地区政治生态。本文通过投票行为的相关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选民投票动机的因素。研究发现,生产系统转型在一些中东欧国家造成了人口结构向保守和本土主义的转变,构成民粹支持者的身份基础;转型的"非人民性"未使民众对代议民主和主流建制建立起忠诚与依赖,而"转型性衰退"和对各种危机的处理不当使主流政党产生绩效赤字;包袱更小的民粹政党通过各种提升政治正当性的策略,以提高其投资附加值,导致选民将选票投给预期回报更大的民粹政党;在转型质量较差的中东欧国家,政党系统分裂度高,选举波动性强,为边缘民粹政党提供了更多得到选民关注的政治机会。本文选择保加利亚民粹政党的兴起进行案例分析,较好支持了研究假设,使中东欧民粹政党兴起的解释更为充分和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