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章程>),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治理西藏法典性文书.然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性文献,目前社会上却出现和流行着内容差异很大的两种不同版本,即原藏于拉萨大昭寺的<水牛年文书>中辑录的<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文书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中公布的<钦定二十九条章程>(以下简名<荟粹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本文通过对<章程>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等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两种版本的藏文本及其汉译本逐条进行对勘,并查核制定该章程所依据的有关档案文件后,认为,<文书本>系<章程>之正本.并提醒学界,<荟粹本>非<章程>之正本,希谨慎引用,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章程>),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治理西藏法典性文书.然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性文献,目前社会上却出现和流行着内容差异很大的两种不同版本,即原藏于拉萨大昭寺的<水牛年文书>中辑录的<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文书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中公布的<钦定二十九条章程>(以下简称<荟粹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本文拟通过对<章程>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等系统研究,以及对两种版本的藏文本及其汉译本逐条进行对勘,并查核制定该章程所依据的有关档案文件后,认为,<文书本>系<章程>之正本.并提醒学界,<荟粹本>非<章程>之正本,希谨慎引用,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3.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章程》),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治理西藏法典性文书.然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性文献,目前社会上却出现和流行着内容差异很大的两种不同版本,即原藏于拉萨大昭寺的《水牛年文书》中辑录的《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文书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中公布的《钦定二十九条章程》(以下简名《荟粹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本文拟通过对《章程》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等系统研究,以及对两种版本的藏文本及其汉译本逐条进行对勘,并查核制定该章程所依据的有关档案文件后,认为,《文书本》系《章程》之正本.并提醒学界,《荟粹本》非《章程》之正本,希谨慎引用,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廓尔喀军队侵犯我国西藏,清军将领福康安率兵赴藏予以抗击.取得胜利后,针对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日趋腐朽,某些寺庙僧侣、地方官吏无偿滥用乌拉差役,使农牧业生产萧条,民不聊生的实际,召集相关人员议定治理西藏章程.随着章程中的各条款的实施,尤其是整顿吏治与减免租税等条款的实施,使西藏地方的一些现行政策、法律得到较好的规范,进一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西藏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乾隆皇帝处理廓尔喀侵藏善后事务的一些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借索赔银之名,再次入侵西藏,占据聂拉木、济咙等地,并派3000兵力闯入日喀则,洗劫扎什伦布寺.次年(1792),乾隆皇帝命福康安率大军驱除入侵者,并抓住处理藏内善后事务之机,对西藏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为解决西藏地方的积弊,为西藏地方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乾隆出台相关政策的基本思想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理清乾隆皇帝成功处理西藏善后事务的基本思想和脉络,以期明史实,获启示.  相似文献   

6.
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授意会同达赖、班禅等制定了<钦定西藏章程>.该章程的实施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分析该章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对其历史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泽勇 《西藏研究》2009,(6):105-109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清朝治理西藏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也是研究西藏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不少学者根据章程的内容对福康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思想进行了研究,但几乎没见到关于其廉政爱民思想的说法。文章通过对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福康安廉政爱民的思想非常重要,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西藏历史中,1793年清朝政府在平定廓尔喀侵藏后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献。它总结了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藏施政的经验教训,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主权管辖达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化阶段。但是,国外某些学者不顾历史事实,从历史或国际法角度歪曲理解“二十九条”,否认其主权性质,认为18世纪的满藏关系是以施主与僧人关系为基础的保护权关系,清王朝是保护国,达赖喇嘛统治下的西藏是中国的被保护国,1793年的章程就是确立上述中藏保护权关系的条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是将18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西藏两次货币改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西藏历史上的两次货币改革有惊人相似性,都是在异族入侵时开始的,体现了西藏人民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争外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金雷 《西藏研究》2015,(2):21-27
琦善担任驻藏大臣期间(1843—1846年),与钟方等人一道,查办了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楚臣嘉措案,并针对摄政擅权的弊病,提出了《裁禁商上积弊章程二十八条》,同时在军事上、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琦善在西藏的改革是以维护清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有效统治为目的的,其施政措施是对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92—1793年)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修订与补充;另一方面,琦善身为驻藏大臣,放弃了"稽查核办商上及札什伦布一切出纳"的财政审核监督权以及对藏军的训练指挥权,为此后清政府治理西藏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