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具有鲜明原始信仰色彩的宗教,藏族本教和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相似性。比较分析本教和萨满教巫术仪式中“神灵附体”和祛病巫术中的“替身”现象,两者在昏迷原理、“附体”程序、“替身”仪轨和服饰法器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巫师和萨满的选择、训练方式和巫术仪轨的理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教和萨满教各有自己的特点,把本教和萨满教等同起来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苗疆巫蛊蠡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苗疆骇人听闻的放蛊术, 是父权制取代母系制后,体现女性抗争意识的一种“恋爱巫术”,蛊妇是随着母系制的终灭及宗教领域男性巫师价值定位的完成而由女巫类别中退化、演绎成的一种亦人亦巫、非人非鬼的异化形象。“蛊妇之害甚于鬼神”之谬说播传, 缘于苗民鬼神崇拜与巫术信仰的聚合力、男性巫师的意志显现及封建统治阶级“以夷制夷”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5.
释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九字象蜥蜴,古人以蜥蜴象征阳物;也字象蛇形,古人以蛇象征女阴。夏代巫觋操蜥蜴和蛇舞蹈以娱神,故夏巫以“九”名。殷商巫觋承此传统,缘九、鬼同音而称巫觋为“鬼”,九、鬼都是巫觋。大禹为夏巫祖师,故后世有“淫湎”之目。殷人为表示大禹巫觋祖师身分,以及由此包含的“淫湎”之意,便造了从九、从也的禹字。  相似文献   

6.
苏尼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巫文化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其活动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万物有灵”意识,为人“招魂”、“撵鬼”、“镇鬼”。从有关传闻看,一个人成为苏尼,本身有巫文化的“欺骗”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贵州少数民族通灵巫师及其巫仪仍然活跃在民族村寨中并对民族村寨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迷纳”及“打迷纳”活动是这种文化现象的代表.其主要特征体现在成巫、入巫的类萨满性、神鬼体系的原生性以及主要巫仪的从属性上.当代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通灵巫师的性别意识正在淡化,跨地域与跨民族的神性职能正在显现,其信仰内涵正在为世俗功能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巫,《说文解字段注》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说:“凡巫之属皆从巫”。《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统言则周礼男亦曰巫”。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看出,巫,作为宗教活动人员,最早是出现在社会男女间有了分工之后,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就是从群体中分工出来的女性,大约在人类进入父系时代以后才出  相似文献   

9.
本教藏传佛教与岷县汉族群众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教与岷县汉族群众信仰 众所周知,远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族的先民就信奉本教,藏语称“本布”()。本教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特点是“崇信鬼神和自然  相似文献   

10.
试论藏族游牧部落的牦牛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资料载: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已在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谱写着藏民族的悠久历史。藏族先民多数居住在高原牧区,组成游牧部落,信仰原始宗教,其后,产生了“魔本”和“赞本”等本教,活动在藏南象雄(今阿里)一带。本教的前宏期,它的职能是为民祛除病魔,禳解灾害,仍属原始宗教;在中、后宏期,本教与佛教互相斗争与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本教不仅遵循喇嘛教的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个共同的偶象——神;一个共同的思维基础——物质实践;一个共同的传承者——巫师艺人。宗教和民间文学都离不开“神”这个偶象,否则就不成为其本体。宗教思维是神话思维尚未成熟或尚未获得独立形成的因素,并蕴含在神话这个原生体之中。宗教与民间文学大都靠巫师艺人传承。正确认识和慎重处理宗教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进一步搞好民族民间文学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讨论主要从"涉巫之古文献"、"古文献中的巫师"、"古文献中巫师的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对所知涉巫之古文献作了介绍;其次,就古文献中所述之巫师进行了剖析和考证;再次,探讨了古文献中巫师的活动。笔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古文献的梳理,从记载中去寻找涉巫线索,力图达到两个目的,即初步解读涉巫之古文献,并通过文献考察巫巴山地先民的涉巫意识。  相似文献   

13.
沅陵巫傩告子是巫师做法时卜问的法具,起源于兄弟姐妹血缘婚的晚期,最早应追溯到盘瓠、辛女,也就是伏羲、女娲.阳告为傩娘的告象,主招财进宝;阴告为傩公的告象,主镇鬼驱邪.其存在,尤其是法术表演,体现了民间某种驱鬼逐疫、祈求神灵庇佑的美好愿望、艺术享受和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人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15.
王峰  曾艳 《南都学坛》2005,25(5):18-20
南阳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以“驱鬼娱神”为主题的画像随处可见,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鼓舞”、“熊(方相氏)”、“方士升仙”、“犀兕”、“蹶张(宗布神)”、“拥彗”、“斗牛”及“旱魃”等画像中蕴含着丰富的巫文化。南阳汉画巫文化浓郁的特征当与楚文化“好巫信鬼”之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极早时代开始,甚至在中国泛灵宗教诞生的蒙昧时代,就可能已存在教士组织,亦即是说,有些男性和女性对于精灵世界拥有支配权,其能力和权成为其他人所没有.对于古籍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教士或者大部分,或者全部,都是本书中业已多次谈及的“巫”.我们已经看到,在周正朝的古典时代,巫师们用老帚和挑枝武装自己,陪伴其君主前赴丧礼,与所谓的”祝”一起驱邪.他们在孔子时代的官方生活中,似乎拥有同样的驱邪能力.谈及这些人士的最古文献,可能是训导君王的演讲,即距今1800年以前商朝宰相伊尹对嗣位之太甲…  相似文献   

17.
土豆的故事     
①200多年前的法国,土豆种植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推广。宗教迷信者不欢迎它,还给它起了个怪怪的名字——“鬼苹果”。  相似文献   

18.
西拉沐沦河流域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存分布较多的地区,在聚落形态、经济结构、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本质地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特点,印证了6000年左右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养畜、渔猎业的繁荣。它以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同时具有以巫或巫覡为起点,经由巫师、祭师到祭司乃至祭司集团这一独特的原生宗教演进模式。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9.
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巫觋有别于西方那种压迫、控制神灵以达己愿的巫师。前者通过献祭、谄媚的手段来取悦、诱使神灵满足愿望。中国五帝时代前的早期巫觋中男性比例占据一定优势,但女巫在农业、生殖等关键领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保障了她们在精神世界的影响力。五帝时期,巫觋集团随着众神地位的分化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女巫鲜有置喙政治活动并获得最高权威的机会。男巫则占据了群巫之长的位置,并成为政治领袖。  相似文献   

20.
楚俗尚巫辨     
楚人信鬼好祀之说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人间训》曰:“荆人畏鬼”,高诱注:“好事鬼也”。《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秦汉去先秦未远,且民俗民习具有“活化石”的特性,诸子之言当不是无稽之谈。降迤唐代,元稹诗又云:“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元氏长庆集》卷3)。及至近现代,特别是当代,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将先秦时期的楚文化概括为“巫术文化”。但随着楚史研究的深入和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我们认为对于“楚俗尚巫”这一提法,很有必要提到文化史的高度加以重新认识,并对如下问题逐一给予辨析和澄释:1、尚巫之俗在楚国产生、发展的阶段和时限;2、在楚国尚巫之俗的内部结构中,各因子和子系统的地位、特点及其来源;3、在楚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尚巫之俗所处的层次。囿于篇幅,本篇拟按巫术构成的各项因子,首先完成对春秋时期楚文化中各相应部分的逐一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