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汤夺先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2):61-66
裕固族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 ,宗教包括萨满教、摩尼教、藏传佛教、汉传道教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具体到民俗而言 ,本文认为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宗教民俗 ,并将其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 ,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有宗教参与的民俗事像 相似文献
2.
张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6-31
宗教存在着哲学宗教(philosophical religion)的一面,也存在着实践宗教(practical religion)的一面。然而在研究现状中,文字社会的哲学宗教与无文字社会的哲学宗教却被诸多研究者人为地赋予了时间先后关系,并根据这种时间关系给多种多样的宗教定出了高低、优劣之分。此类研究不仅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也割裂了同一时空下的制度化宗教与民俗宗教的联系,当然也无法解释人类多元性的宗教现象。而在实际的宗教生活中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民俗宗教还呈现出强大的文化借用能力,即便是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社会也能够借助文化自信,在宗教实践中将制度化宗教的元素整合进自己的体系里,并付诸于自己的宗教实践。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民俗宗教生活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国家在场管理民俗宗教生活是权力深入微观层面的一种技术实践,意识形态、符号、行政权力网络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深入民俗宗教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家在场技术实践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路径实现对民俗宗教生活管理目标的达成,基层管理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深入民俗宗教生活的核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场技术实践间接影响民俗宗教生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高寿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125-135
明代北京存在着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多种庙宇,其中有些神灵被纳入官方"祀典",有些则属于民间"私祀",但是否纳入祀典,并非"正祀"和"淫祀"的明确分界。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宗教因素相互交融,成为一种统一的宗教,这就是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民俗宗教。民俗宗教体现在从国家礼仪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按照时令节日,在家中或到特定的宗教场所进行祭祀、祈祷、进香等活动,是民俗宗教最重要、最直观、最集中的展现。从明代中叶开始,围绕到寺观神庙的祭拜贡献等活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香会,它们的规模日趋庞大、组织日趋复杂。民俗宗教虽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但其内部并非混融无间,不同阶层和身份之间往往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钟巧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存在着禁忌事象,禁忌,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民俗。节日禁忌民俗除了有避免招致不幸的缘由之外,更多的则是提示人们注意气候之变化,维护节日之气氛,传播文化之理念等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知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1):37-42
文章将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至1966年;1978年至今.从而指出民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重大改变,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探索以及新兴期云南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白城市是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得到一定发展。随着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三大宗教和部分民俗宗教复兴起来。改革开放后,文化生活自由选择空间扩大,“宗教信仰自由”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最大化的尊重,为三大宗教和民俗宗教的部分复兴创造了十分宽松的社会环境。三大宗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发展不具有特殊属性,但有历史传承性、世俗性和更加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民间故事母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宗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60-63
在裕固族民间故事中,既有英雄神圣历程的书写,也有奇特幻变的想象,还有神秘怪异的婚恋叙述,这些故事中包含着一系列的母题,形成了一个母题链。搜集、整理裕固族民间故事,分析和归纳裕固族民间故事母题,对探讨裕固族民间故事的渊源和流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玉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禁忌”这一特殊的民间习俗 ,曾经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 ,它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曾经起到过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它的长久存在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诊语形成于大众生活文化,其特点通俗易懂,真实直白地反映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了民间伦理文化的诸多观念.从描迷日本民俗宗教的谚语群中归纳分析了日本民俗宗教观念,揭示日本民间对不同宗教兼而信之、信仰神佛加护、笃信万物皆具神性等民间信仰,可见其民间生产生活中无不体现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观念.通过日谚研究民俗宗教观有益于了解日本人对人、神及自然之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高启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1-7
明代安定卫的残破和裕固族形成有密切关系.安定卫残破后,卫众分为三种情况东迁、流徙(流浪迁徙)一是被亦不剌等裹胁,随同其活动,最后定居于青海、甘肃天祝等地,融入土族;二是依他卫居牧,随他卫东迁;三是东迁肃州南山一带.其中以"红帽子"见于史料的安定遗众,源于蒙古族,属四卫之"阿真"部,明代史料称为"阿骄",先是被土鲁番"收捕",后东迁至祁连山,与嘉靖七年东迁之罕东左卫帖木哥等部发生冲突,迁居皇城,被入青之套部蒙古裹胁,在青海一带活动,最后融入土族.其居住在肃州南山的一部,明代史料称为"哈剌秃",成为裕固族之一部分.裕固族"大头目"家非安定王系,姓"安帐",并非源于安定卫之"安定",也非"罕东"之音转. 相似文献
13.
吴雅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鄂伦春人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小兴安岭,对山林狩猎生活怀有特别的眷恋之情。其神话传说中充满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动内容。鄂伦春族虽然以猎为生却从不滥捕滥猎,但仅仅靠鄂伦春族的自觉环保意识来保护生态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4.
热依拉·达吾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2):59-62
裕固族族源是裕固族历史研究中有争论性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史诗<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及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认为,现代裕固族是由甘州回鹘的后裔撒里维吾尔人和后来东迁此地的吐鲁番、哈密维吾尔人以及安西维吾尔人在甘肃境内汇集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光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4):65-70
1995-2005这10年的裕固族研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裕固族研究的初步繁荣期,这一时期既有丰硕的成果,又有学术理论的创新,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才,为以后的裕固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云南怒江傈僳族妇女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傈僳族自原始社会母权制没落之后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 ,无论是原始宗教还是祖先崇拜 ,都必然在其宗教信仰的内容和方式上渗透着性别歧视 ,这些都对傈僳族妇女发展起到了压抑和阻碍作用 ;而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的传播 ,却对妇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 ,虽然许多傈僳族妇女信奉基督教 ,但基督教同样轻视、蔑视、歧视妇女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69-72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观、语言观、宗教观及其反殖民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的落后与苦难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英国殖民政策,同时必须反思爱尔兰自身的堕落。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才使得他能够最终走向世界主义,在自我流放的文化之旅中完成一位民族作家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江绍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民俗、岁时节日等和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方面。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对比来揭示传统礼俗中迷信现象的荒谬性,引导人们养成科学的宗教态度,建立健康的民众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江绍原首创性地将医药民俗纳入到民俗研究范围中,拓展了民俗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为现代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14-17
中国的民间道教俗信——黄大仙信仰从产生之初便被地方化利用,尤其是进入岭南之后,更是不断与当地地域文化发生互动。传说、祠庙的地方化不仅丰富了黄大仙信仰的内涵,而且使黄大仙信仰在岭南获得广泛的崇拜,并最终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崇拜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荷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1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形成某种良性互动的关联。蒙古族宗教问题基本走上稳定和谐发展的轨道,为中国和谐社会进程中带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