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两个高度文明的建设,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都是难于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航向已经拨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和方针已经确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在走向新的高涨。在这个时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人的积极性问题作一番考察,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右倾保守思想与革命先进思想互相对立。这是人民内部思想领域内先进与落后的矛盾,这一思想矛盾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切工作。先进思想可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潜在力量高度地发挥起来,从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与先进思想对立的保守思想,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潜在力量,甘居中游,因此必然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在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相似文献   

3.
关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若干思考陈荣昌陈武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活力之源,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正确认识和估价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大力扩展、充分发挥这种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和江泽民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范畴作出了新分析,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进行了新探索,还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就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它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广大的群众事业,首先必须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与败、好与坏、快与慢的关键。要发展农业生产当然也是如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可靠的保证。我们为什么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坚决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深懂得人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群众的伟大事业,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天津市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做到深入持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实践之中,反映了群众的要求,体现了群众的利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这种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人在经济生产领域中的积极性,在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又着重于制度建设的思考,面对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政治积极性重视不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今天,人的民主意识、政治积极性不仅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而且对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迫切要求,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冲天的革命干劲,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气概。这条总路线就象是光芒万丈的灯塔,它将照耀着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不断跃进,高速度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大体是在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次上展开的。其中基层民主建设或曰观微民主建设,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直接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直接影响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又从多方面影响地方和中央的民主建设,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革命的阵地逐步转移至广大农村,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调动他们投身革命的积极性,中央苏区开展了以农民群众为主要对象的宣传。中央苏区文艺宣传对于宣传对象的特殊考虑、宣传形式的灵活运用、宣传内容的取舍等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柳民 《河北学刊》2005,25(6):17-2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每个人不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力只是人的发展条件和表现形式.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理论,而不是发展的理论,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生产方式"二重性"中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关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逐渐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生产力不是决定一切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必须和只能体现在每个人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的"逻辑转换",那就是从主观逻辑的立足点转到一切从客观逻辑出发。马克思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虚无缥缈的观念世界转向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他的哲学立场转换大体经历了从唯心主义的理想主义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然后又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旧哲学那种超人、超自然、超历史、超阶级的"无立场"哲学转向现实的人的立场、立足于工人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来实现哲学革命。坚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合乎逻辑的哲学变革的基础或根本逻辑。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完全没有把握生活的根本逻辑或生活本质,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指导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中国梦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民生关怀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改善民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20世纪俄国历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苏联虽未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现代化进程使国家发生了根本改观,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强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这一切对战胜德国法西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在冷战期间与美国的核军备平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分别以梁启超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就中国要不要、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到底以何种方式来挽救中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从严格意义说,这次论战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关于要改良还是要革命的论争,其中社会主义论争只是为了佐证各自的政治立场服务的,而且论战双方对社会主义究竟为何物,都存在着明显的认知上的不足。但通过这次论战,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发展和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面发展的人 ;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社会协调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于推进 2 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众信仰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必然反映到当前中国民众的精神层面中来.当前,中国民众精神层面存在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主义信仰遇到冲击.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信仰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进行科学归因、合理引导.当前导致中国部分民众社会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带来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主义沧桑历史中极左思想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的阴影,还有现实中国所出现的矛盾在人们心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