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女人,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她就是陈红。初见陈红,感叹于她的纤秀与典雅。我知道,她是“老三届”中的一员,但在她淡淡的微笑中,却找不到一丝丝沧桑与无奈,那是她的同辈人曾经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在我印象中,织毛衣,每个像陈红这样年纪的女人几乎都会的,但没有一个人像陈红这样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织出了今天这番令人瞩目的事业:迄今为止,这位没进过高等学府的女士是我国唯一一位国际羊毛局正式承认并专门为她举行个人服装展示会的中国设计师;1993年8月,“陈红”服装商标问世,使她成为上海第…  相似文献   

2.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所作的一部得意之作。文本中饥饿艺术家与庸众之间存在着相对静止的微妙的矛盾关系 ,矛盾双方彼此敌对又彼此陌生 ,而这一矛盾又是建立在小说构建复性的双线结构上 ,具体表现为庸众对饥饿艺术家的“权利”关系以及饥饿艺术家的“自愿”承担。  相似文献   

3.
在所有人眼里,先天性脑瘫的她是根草,可奶奶却坚信她是块宝. 她在奶奶的背上长大,只有小学文化的奶奶,为了她开设了一个人的“移动课堂”,给她当老师.中学时,奶奶给她当同学,陪她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她的异想天开,被奶奶当成“金点子”,并用最后的力气助推她的生命开花:凭借一部又一部小说,她先后加入了成都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曾被评为“中国骄子”和“天府榜样”,并受邀到成都各大高校演讲.  相似文献   

4.
谢冰莹与“左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人认为,谢冰莹长期被文学史所忽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后来同左翼文学阵营疏远。[1]谢冰莹同“在联”的关系老何?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略作说明。(一)1929年,正当谢冰莹在上海处于贫困、饥饿之际,她收到了三哥从北平的来信,要她去北平报考女师大。经过一段踌躇之后,她于5月30日同符号等登上了北去的海轮。起初,住在河北省妇女会,一星期后,搬到《民国日报》社和陆晶清合编副刊。可是仅两个月,刊物被禁止出版。她又回到妇女会住,准备考学校。由于生活不安定,她的考试成绩极差…  相似文献   

5.
她从小有一个“蓝天”梦,然而上天却给了她女儿身,在这个行业“潜规则”的排挤下,她抛弃梦想另觅未来。然而,阴差阳错中她与曾经的梦想越走越近,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为一名人人艳羡的“空姐”。眼看和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却又隔着一道现实的鸿沟,在又一次机会降临时她甚至放弃升职机会再次为梦想拼搏……  相似文献   

6.
杨梅 《人生与伴侣》2006,(12):49-50
张娅大学毕业后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四处奔波,但是都无结果。她有点失望和灰心,但又不死心。这天,她走进了一家大型超市,迎面一块标语指示牌赫然入目,上写”洗手间请出商场右拐”,下面是一排翻译成英文的句子。就在这扫一眼之间,她突然发现英文中有一处错误,多了一个“O”字母。她想,这么大一个超市,每天顾客流量那么大,其中不乏老外,难道都看不出这个低级的错误?她又重新审视了一遍,的确错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又一次聚集在鲜艳的国旗下,聆听皑皑白雪讲起的一段传说:那是一个圣诞节的前夕,地上也铺着厚厚的白雪,家家传出笑声,圣诞树上挂着漂亮的糖果。在一个寒冷的角落,一位小姑娘从火柴发出的光亮中,见到了背上插着刀叉的烤鹅:她得到了温暖,像坐到了熊熊炉边烤火。在光亮中,她见到了最喜爱的彩色蜡烛,又见到蜡烛化作星星在闪烁,还有流星在美丽的夜空划过。她在光亮中,见到了慈祥的奶奶,和奶奶一同飞向了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天国”……  相似文献   

8.
1994年,湘西自治州州委和州政府提出了以“山地开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新增长点,发展本州经济的方针。本文依据这一思路,对如何开发山区资源谈点看法。山区开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思路三个新增长点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促使本州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不妨作一形象化喻:本州经济发展是一株大树,“山地开发”是其树根和树干,“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是树枝、树叶和花果;枝叶依托根子而长,又制造营养来肥壮根于;于是,根于肥壮、枝叶繁茂、花果丰美,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9.
宁团轩 《金陵瞭望》2007,(19):20-21
1995年一次意外,张静从5楼摔下后落下了腿部微残的后遗症。命运的不幸,使她更能理解残疾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的苦恼。2000年4月,她毅然辞职来到白下区洪武路街道,应聘担任街道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爱心驿站”负责人。7年来,她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10.
秦晓  董环 《女人世界》2006,(10):14-17
“谭晶从维也纳回国了……”一天之内我昕了好几们排相互言仑。谭晶,我忽然很想认识这位歌坛“新才女”。谭晶是美丽的,也是幸运的。她既有女人的柔媚又有军人的谭晶酝育从容端庄的豪迈气质。她的身上时刻都能体现出一个军人的坚定和一个女人的细腻双重身份。人如其声,声如其人。她喜欢在阳光下快乐自由的歌唱,从她的歌声中就可以感受到她身上所特有的奔放、朴实……  相似文献   

11.
君君  明德 《华人时刊》2010,(2):74-76
她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打工妹,她全身带着故事,她用内秀与真诚,在霓虹灯下执着地追逐梦想,一首《爱了·累了》唱红后,她成长为新一代“华语歌坛时代美女代言人”。从一个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到唱作俱佳的全才艺人,是怎样的磨练和蜕变,让一个年仅22岁的女孩华丽转身,她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是一个封建时代贵族大家庭中颇具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精明能干而又泼辣狠毒的管家少奶奶的典型。她的“辣”、她的“欲”、她的“才”,都充满了深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决不是简单地以“好”与“坏”、“正面”与“反面”就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14.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两只狼     
两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 一狼大喜。另一狼不解地问:“这草我们又不能吃,你高兴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一次约会     
这是由红娘牵线,双方认识后我和老田的第一次约会。这天上午11时,我在市老年大学开完通讯员会,就匆匆下楼去候车,等了好久也不见车的踪影,我站立不宁。好容易才上了车,又在中途换车,等到达目的地已超过预约时间40分钟。一下车,老田就从站台旁站起来,责怪地说:“你怎么才来?我等你一小时了。”不等我说个为什么,她又诉苦说:“来一辆,我迎一辆,下一个我看一个,就是没有你,简直令人心凉。”我歉意地说:“我在那里等车也着急呀,遇上堵车也不由己。”她说:“你怎么不打个‘的’?十块钱就舍不得?”不容我回答,又说:“…  相似文献   

17.
穗华 《人生与伴侣》2010,(10):12-14
遭遇“潜规则”,打工妹逼“富二代”老板娶自己 黄琦是一个天生漂亮的“辣妹子”,性格好胜而又倔强。1978年,她出生于湖南吉首农村:1996年夏,她从广州一家模特培训学校毕业后,进了东莞市虎门镇一家时装厂做试衣模特,工资还不到一千元。  相似文献   

18.
家访故事     
琪琪,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她乖巧懂事,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老师说,特别是同学们犯了错误,她也总是第一个向老师汇报。可是慢慢地,我却觉得她有点烦了,每天不停地向老师打小报告:“张老师,某某又怎么啦……”同学们也不喜欢她,开始疏远她了。  相似文献   

19.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人设计理想,特别是给女性设计理想时,就潜伏着生长悲剧的根。它要求女性的个人意志就是没有个人意志,拒绝个性。黛玉却是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窃”的多才、多情、多心、缺礼并试图实现个人选择的女性,她被指斥为有失“本份”。“失本份”是她悲剧的根源。黛玉的悲剧是儒学礼教与她个性的冲突。黛玉是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先觉者”。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社区》2009,(26):34-35
他叫我爸爸 有一个菜鸟问我:“MM是什么意思?” 我乱答:“妈妈!”她又问:“PLMM是什么意思?”我又乱答:“婆婆妈妈!” 然后。问她怎么了?她答:“有一个人加我为好友,他问我是‘婆婆妈妈’(PLMM)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我是‘妈妈’(MM)吗?我又说不是。接着。他就叫我‘爸爸’(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