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沈璟戏曲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是我国戏剧史、戏剧批评史上重要流派之一。这个在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颇有影响的戏剧流派,究竟包括哪些成员呢?最早为吴江派开列阵容者,大约当推王骥德了。他说:“自词隐作词谱,而海内斐然向风。衣钵相承,尺尺寸寸守其矩矱者二人,曰吾越郁兰生,曰檇李大荒逋客”,仅吕天成、卜世臣二人而已,他自己当然是不在其内的。吕天成所列名单略有不同,他认为叶宪祖、冯梦龙也是沈璟的追随者,评叶作传奇《双卿》时说:“景趣新逸,且守韵甚严,当是词隐高足”;评冯作传奇《双雄》说:“……恪守词隐先生功令,亦持教之杰也”。王骥德、吕天成是最早指出存在一个以沈璟为首的戏剧流派的人。明末沈自晋为吴江派大张声势,所作《望湖亭》〔临江仙〕中,列入沈璟“赤帜”之下者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  相似文献   

2.
杨扬 《学术月刊》2023,(10):137-145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设若从批评家的认知结构和职业取向来考察,历来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主要有以下三类:学者型批评、作家型批评、专门家或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三类批评之中,显然不应低估后者在批评史上的中坚作用。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说过,文学批评发展到“为批评的批评”的产生,“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2页)例如我国以笺疏派、诗话派、评点派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中国戏剧批评理论的成熟大约在晚明清初。这一阶段中,沈璟、汤显祖的理论偏向被王骥德溶合在体系化的《曲律》之中。潘之恒的戏剧表演理论又与《曲律》等曲论著作,从案头文学和场上表演诸方面分别构成了中国戏剧理论的整体结构。李渔的长处正在于有机地揉合了前辈理论的偏执之处,在《闲情偶寄》中把中国剧论全面地总结成为一个体系,尽管这个体系带有浓厚的实用化和经验性的趋向。那么晚明清初,作为戏剧理论的黄金时代,其鸣响的先声何在,矗立的基础何在?  相似文献   

5.
吕坤是晚明涌现出的一位颇有特色的思想家。他与理学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上,还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本文拟就他对理学的批评这一问题作些评析,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 吕坤对陆王派的批评。 他批评此派为理学中的“异端”,叫人要“将释典及陆子、白沙、阳明一切诸书,暂束高阁。”(《去伪斋文集·与邹尔瞻论学书》)这里所提到的陆子、白沙、阳明,都是陆王派的代表人物。吕坤将陆王派的著作与释典等同,斥为异端,叫人们不要去理会。 王阳明是陆王派的集大成者。吕坤对他的批评也最多、最尖锐、最深刻,批评锋芒直指“良知说”,击中王学的要害: “阳明说良知,乃在情上立跟脚,认  相似文献   

6.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骥德,字伯良,又字伯骥,浙江会稽人。生年无考,大约卒于天启二年(1623)秋冬间。他嗜好词曲,至老不衰,他的散曲在明末的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以博学多知,受到徐渭、沈璟赏识,与吕天成、毛以燧等过从甚密,切磋戏曲,其艺精进不已。著有《方诸馆集》、《方诸馆乐府》、《南词正韵》及传奇《题红记》、杂剧《男王后》、《两旦双鬟》、《弃官救友》、《金屋招魂》、《倩女离魂》,并校注《西厢记》、《琵琶记》。《曲律》又名《方诸馆曲律》,系他晚年之作,也是他在曲论上最有贡献的著作,尤其是卷四“杂论”部分,虽仅占《曲律》三分之一,却是他的曲论核心。这部分是他陆续写成的,  相似文献   

8.
主张与批评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派别,其主要成员包括王造时、彭文应、潘大逵和罗隆基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主张与批评》《自由言论》为阵地,以宣扬费边社会主义为宗旨,以政治民主加经济民主作为改造中国的方案,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人研究近代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9.
主张与批评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派别,其主要成员包括王造时、彭文应、潘大逵和罗隆基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主张与批评》《自由言论》为阵地,以宣扬费边社会主义为宗旨,以政治民主加经济民主作为改造中国的方案,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人研究近代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在解放前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通俗小说家。他创作了大量言情小说。这使他被公认为鸳鸯蝴蝶派作家。香港的一些评论甚至认为他是后期鸳鸯蝴蝶派最主要的代表。然而,奇怪的是,解放以来,尽管对鸳鸯蝴蝶派已经有了定论,张恨水的作品却仍旧屡有再版,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戏剧、评弹,至今还在上演,受到观众的好评。这种  相似文献   

11.
1934年由青年协会出版一本题为《社会主义新史》,蔡元培为它写序,作者是沈嗣庄。沈嗣庄曾活跃于基督教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担任了中华基督教文字事业促进社社长兼《文社月刊》主编。《文社月刊》历经两年八个月短暂的时间,却在中国基督教的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成果,尽管因为被批评为"思想过激,办事不力"而与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决裂,但其成员很多都是当时基督教最富有思想创作力的基督徒。沈嗣庄对于社会经济有过深入的思考和批评,他的言论反映出了那个时期基督教的某些社会思想,从中也可看出民国社会福音派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曾推重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说:“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的确,以《宋元戏曲考》为代表的王国维的曲论应当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成就何以取得?研究者大都笼统地复述陈寅恪所下的结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结果,几  相似文献   

14.
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中的地位蒲向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①“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②“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杂剧方面。”③上述说法,从戏曲创作的角度看,确实很公允地对关氏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多年...  相似文献   

15.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所撰著的《石遗室诗话》及所选辑的《近代诗钞》等书,使他在当时享有很大的声名。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木铃虎雄曾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专章评论了陈衍的诗歌理论,就是一个证明。的确,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尤其是在近代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上,陈衍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陈衍的这个重要地位,既不是来自尊崇他的海内诗人对他的标榜和吹捧,也不仅仅因为他的论诗之作中有这样或那样一点可取的意见,而是由于他总结和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白朴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卓越的戏剧作家。他的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写的是青年马文辅与董秀英的爱情故事。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意见不一,归纳起来,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不是白朴的作品或不是白朴的原作;二,有蹈袭、剽窃《西厢记》之嫌;三,内容平淡,写得不  相似文献   

17.
(一) 元代戏剧美学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它脱离了先秦以来戏剧美学的稚嫩粗糙状态而跃上了新的台阶,开始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标志着元代戏剧美学的自觉性的有这样几方面:首先,涌现了一批从事专门的戏剧批评和戏剧研究的戏剧美学家;其次,形成了一批较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如燕南芝庵的《唱论》专门研究演唱技巧,锺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大量剧作家、演  相似文献   

18.
王弼是魏晋玄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虽然他只活了24岁,但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这方面,哲学史家多有论述。王弼很少谈艺术和美,但他有关宇宙本体和人的思维方式的言论对中国美学的建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美学史上他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有些美学史论著不提王弼,这是不妥当的。一、以无为本“有无之争”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玄学家们大致可分为“贵无”、“崇有”二派,“贵无”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弼,其他还有何晏、嵇康、阮籍、张湛等,“崇有”派的代表人物为郭象、向秀等。王弼是坚决主张宇宙本体是“无”的,他…  相似文献   

19.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