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宇 《理论界》2013,(4):138-140
本文对苏珊.邓恩的《姊妹革命》一书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该书通过三个方面比较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一是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二是两国的革命领导者是不同类型的人;三是两国对待自由、冲突与一致的态度背道而驰。邓恩的分析比较详实有理,但个别论述却有失公允,比如否定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贡献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3.
曹萍 《理论界》2012,(3):105-106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由于其时间上的相近性,革命爆发的相关性,以及革命本身的相似性,人们常称之为"姊妹革命"。它们都是在启蒙思想的呼召下进行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对"姊妹革命"本身的差异、走向及影响进行分析,探析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中民主模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5.
前工业社会的英国是一个饥荒频发的国家。到了17世纪后期,英国却成功地应对了饥荒。对于当今世界一些发生饥荒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探讨。饥荒问题的解决,首先得益于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一成绩则是通过农业革命取得的;其次,在歉收引发食物缺乏危机时,政府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及时地抑制了食物缺乏向饥荒的转化;第三,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市场的融合,进一步免除了区域性食物缺乏,从而便利了民众获得食物。  相似文献   

6.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7.
宋蕾 《阴山学刊》2008,21(2):94-97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颜色革命”——“郁金香革命”。这场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贫困、执政党腐败等一系列国内因素引发的,但同时更离不开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街头政治”。没有荚国的“街头政治”,“郁金香革命”在吉尔吉斯斯坦是成不了气候的。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下的经济危机,在重新反思马克思的语境下,当前美国需要一场革命,一场非武装暴力的革命。阿尔帕诺维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四管齐下"的策略:进化的重建、棋牌策略、危机转换和大危机转换。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超越资本主义。本文认同其基本策略,并对其可能存在的盲点给予相应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苏麓垒 《学术界》2001,(3):176-188
在<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一书里,作者戈登·伍德从思想意识对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对美国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是共和主义使得北美殖民地人民推翻了自母国继承而来的君主制社会,革命释放出了人民的力量,人民大众最终将这场革命导向美国民主制社会的建立,而不是共和主义精英们所设想的共和社会.这一共和主义的流产和民主社会的诞生的社会过程才是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真正的体现.作者在书里建立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框架,并对以往的史学定论加以革新,但在与各史学流派的辩难中,仍显现出纰漏.本文对<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的内容、思想、方法加以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江洋 《兰州学刊》2006,(6):93-95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革命”,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场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革命”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旨在从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白劳德参加美共和担任美共总书记的时间进行了考证 ,并对白劳德晚期活动、白劳德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及白劳德的功过等问题作了探讨 ,认为白劳德的一生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一场具有指导意义的革命运动,它的性质决定了五四运动涵盖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革命具有双重性:催生了中国新的文化革命,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文学革命为工具,以反封建为手段,对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新的政治革命,促进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理想、新的革命政党和新的领导阶级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与法国革命相比较,美国革命呈现出平稳无反复的特点,其创建的共和体制有序而持久.追根溯源,这两次发生在同一时代、追求同样理想的姐妹革命之所以表现如此不同,还在于革命是发生在两个具有不同传统的社会,美国革命的稳健源于一个半世纪的自治传统及其造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4.
"革命"是认识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通常的理解是褊狭的,甚至导致误解."革命"概念的本义是指带有进步性的结构转换,最早源于科学认识中的思想领域.把"革命"看做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烈行动,这只是18世纪以后概念发生的转义,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教科书截然相反.仅仅把"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成通过暴力改变政权形式的"社会革命",其实只是儒家传统革命观的现代诠释.深刻理解革命概念的丰富内容,树立一种现代的革命观,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学术界围绕革命问题进行的探讨和对话还远未结束,究其根因,是对革命概念认识的不一致。本文试图厘清革命概念,全面解读革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摒弃在革命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于我们今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鲜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跃力 《文史哲》2011,(4):139-153
革命文学试图将革命信仰深植广布在个体之灵魂深处,以此达成再造历史主体的宏伟目标。一方面,革命文学通过对"转换"模式的反复书写,借助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这一宗教形式来凸显革命信仰拯救灵魂的神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革命仪式的精心描摹或仪式化场景的刻意营构,为获得了革命信仰进而成长为革命英雄的个体提供神圣性的确认,展现出在集体暴力作用下个体社会地位的"逆转"。在庆典仪式营造的"狂欢"中,革命信仰得以广泛渗透于处在狂热状态下的个体灵魂内部。革命文学对"革命信仰"的书写、强化与推广,其用意在于借助文学叙事与审美的力量,缝合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并通过文学想象来改变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重塑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实现精神秩序的整一化,从而干预社会实践,实现再造社会现实与革命历史主体的宏大目标。当革命信仰成为主宰个体一切行为的精神力量,成为个体意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个体固然由此摆脱了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了高尚、伟大等神性特质,但同时也交付出了精神的自主,从身体到精神都皈依于"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成为个体心灵深处坚不可摧的"信仰",固然有助于革命目标的实现;但当社会历史层面的"革命"结束了,个体精神中的"革命"冲动却与其言谈举止、思维方式融为一体、难舍难分,甚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要清除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正是历史带给现代中国革命的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史学家伯纳德·贝林在其著作《美国革命的思想起源》中将美国革命的动机即指导思想归因于内在,此观点有别于其他史学流派之说。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此书的内容,重点关注贝林学说的内涵并横向比较了美国史学界类似观点,探讨了指导美国革命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观念的统一 ,进一步提出了科学革命是理论更替与观念转换的统一 ,并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根源 ;建立了科学革命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科学革命发生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六年内便将一个庞大的清王朝根本推翻 ,主要是由于清王朝腐朽昏聩已达极至、统治根基彻底动摇以及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强大冲击这两种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同时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孙中山实行的革命政策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反清革命斗争中 ,孙中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策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 ;以武装割据和实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作为革命的主要战略战术 ;以反满、统战作为主要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与法国革命相比较,美国革命呈现出平稳无反复的特点,其创建的共和体制有序而持久。追根溯源,这两次发生在同一时代、追求同样理想的姐妹革命之所以表现如此不同,还在于革命是发生在两个具有不同传统的社会。美国革命的稳健源于一个半世纪的自治传统及其造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