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分析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透视了国家领土形态及周边环境、地形、地理性状、环境问题诸因素与社会政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发展起来的,其将地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学说———地缘政治,使得世界地理和地理位置衍生出政治意义,成为一国政治中的重要考量,对经济、安全、对外关系等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是确定国与国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地缘政治盛行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世界和平,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由此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地缘政治是资本主义走向没落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是对具备复杂性的地理社会空间进行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全局运作。各尺度治理单元依据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形成了特定的“圈层结构”。在防疫应急治理中,面临着疫情防治与社会风险防控的双重治理任务,且双重任务目标都是在特定尺度的地理空间内实现的。国家、市域与社区三种尺度的治理单元需要发挥互动协作作用。以此为鉴,文章认为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治理,需要发挥各尺度治理单元的治理效能,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各尺度治理单元运转的治理共同体。未来应当按照“圈层协作”的思维谋划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本集中梳理和分析了江泽民政治地理及其发展战略思想的六个主要方面,评介了其科学的内涵和特点及其在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向世界大国迈进。这一目标从印度独立至今未发生变化。尽管冷战以后印度对其安全战略有所调整,但印度对其安全战略的考虑仍然集中在外部安全上。对此,地缘政治因素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地缘政治是地理和政治的连接,它表达的是政治活动和该活动赖以发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关系。本文就是通过对地理要素的分析来了解印度的安全环境、与安全环境相对应的安全战略及其发展态势,籍此揭示印度地缘政治因素在印度的安全战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方地缘政治学说演进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百年演进具有思维观念和地理视野趋于完整的特点,地理因素逐渐由国际政治的"决定者"演变成"影响者",深受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两种不同视角的地缘政治学说命运迥异,整个学说体系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鲜明的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有其较长的民主历史和民主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确立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因素.由于传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政治家族对国家政治、经济资源的控制,菲律宾的民主政治陷入困境,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
身份政治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社会运动,并非所有与身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纳入身份政治范畴。在如今的欧美社会,身份政治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图谱的重要颜色之一,它超越了传统的左右之分的意识形态光谱。身份政治是西方个体化社会的政治表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既要认识到身份政治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身份政治与普遍主义的公民政治不可避免地存在紧张和冲突关系,二者能不能调和以及如何调和,仍然有待于未来政治理论的创新来解答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来破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政治技术在巩固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能、维护政治主体利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重视政治技术研究。应该说,政治技术随人类政治生活产生和发展以来,到目前已趋向成熟,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政治技术学科了。在政治技术研究中,政治技术的内涵、政治技术的发展演进、政治技术的作用、政治技术化与技术政治化等都是必须阐释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人本理论揭示了政治生活起源于人的劳动生存利益的内在需要。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利益的全局关系所支配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论)同阶级政治(狭义政治论)有联系叉有区别,把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的完整的劳动人本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是从阶级政治走向社会政治的过渡,其发展之艰辛、道路之曲折,都是空前的。劳动人本政治理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发展而发展;即使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类的暂时中断,但人类走向社会政治的历史大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把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并重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建构和战略选择,全面论述了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和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深刻地阐述了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的内在统一性。邓小平选择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并重的政治发展战略,是立足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2.
汉娜·阿伦特论政治的现代性及其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娜·阿伦特看来,自从柏拉图把思辩生活置于积极生活之上,将知与行相分离,把政治实践思为技术和制造开始,古希腊城邦政治所体现的多样性和显现性特征就逐渐被单一性和工具性所遮蔽了.近代开始于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对财产的剥夺,伴随着世界异化和主体主义的上升,结果导致生产的私人领域迅速崛起,最终取代和吞噬了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衰落直接导致了20世纪现代性,特别是政治现代性的困境,现代政治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危机:纳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大屠杀.  相似文献   

13.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突机制研究是冲突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把它与政治稳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更为鲜见。虽然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政治稳定与政治冲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对立性研究,没有看到冲突如果形成政治机制则会对政治稳定发挥正功能的特质。本文将冲突机制与政治稳定问题结合起来,并对其政治机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新型关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构成了新型的作用关系:它既可能缓解政治冲突,促进政治稳定;也可能激发政治冲突,解构政治秩序。网络时代和谐与稳定政治的实现途径关键是政府和公民能否利用好网络媒介,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巩固政治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提出了政治同化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政治同化的必要性,列举了政治同化的三条途径。说明了政治同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政治理想淡化、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以及政治参与热情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诉求的变革缺少理论准备。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重构民族政治文化已成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起源于对文明的企盼,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文明的生活,政治的词义上内涵了文明,政治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建设是政治领域兴利除弊的工程。人类在政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脱却野蛮而趋向文明。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  相似文献   

18.
徐峰 《南都学坛》2014,(2):27-30
春秋时期,苏皖淮北与江淮之间小国林立。这些小国夹在吴楚两个大的诸侯国之间苟延残喘。淮北江淮间政治生态的分散与寡弱和这片中间地带"过渡"、"廊道"的地理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廊道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能分割生境斑块,阻断基因或物种流,造成生境破碎化。而吴楚争霸,在试图穿越廊道结构时,不得不与此中的政治群落发生冲突,这便是"干扰"的出现。这种地理结构还具有遗传性影响,在中古时期同一片地域,政治生态和族群势力有着类似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红四军在特殊的复杂的环境下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工作,通过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施党内教育与政治训练、制定《党代表工作大纲》,锤炼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了红四军党内政治理论修养的水平,在复杂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政治经验,形成了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红四军党内政治能力锻造的宝贵经验,至今对我们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等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实体,有着自己的民族政治意识。民族政治意识包括民族政治价值意识、民族政治交往意识和民族政治发展意识等,这些对民族政治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同时,民族政治意识有自利性、封闭性、排他性和保守型等消极性质,这又会对民族政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政治意识对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笔者就此试着提出了调控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政治意识,实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