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苗语调查研究中所形成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划分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定性,每个方言内土语的划定也各说不一。通过对苗语黔东方言各个土语的语音进行调查比较后认为,苗语黔东方言应当划分为七个土语。就苗语的这些土语划分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应当划定成这些不同土语的理论依据,各语音点的声韵母差异与对应说明了这些土语之间的同源性,而语音的分化则反映了不同区域形成土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方言土语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方言土语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常常能决定方言土语生存或消亡。湘西苗语方言在湘、鄂、川、黔、桂边区相对形成一整块分布,使用人口100多万,笔者经过几年的方言调查,感到湘西苗语方言下面的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差异巨大,互相之间根本无法通话。其中西部次方言下面分两个土语———西部土语和东部土语,通行范围跨越湘、鄂、川、黔、桂边区,人口有100多万,但两个土语之间可以互相直接通话;东部次方言下面分三个土语,南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南部的小章乡,中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语(苗语东部方言)较细地划分,可划为两个次方言及五个土语。不同土语之间的语音差别较大,有的土语之间互相不能通话。笔者从1991年至1997年之间先后调查记录了一些点的材料,近年潜心作了一些研究,现将部分成果拿来与同行共同探讨。湘西苗语各土语的声母系统均较复杂,一般七十至一百来个不等,但声母的腭化音、卷舌音只出现于唇塞音和双唇鼻音m的后面,清化则只出现于鼻音这一类,所以本文的问题只涉及唇塞音和鼻者这两组声母。下面将这两组声母全部列出作一比较。从这两组声母看出,各土语区的所有腭化音声母有这么一些:pjphj…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北苗族的语言使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苗语以宣恩小茅坡营苗语为代表,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湘西方言中的西部土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在使用上具有重视内部交流和传承;兼语的开放性及沉重的语言自卑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龙山蹬上苗语与当地汉语密切接触,其内部结构受到汉语的强烈影响。目前龙山蹬上苗语正处于向汉语转型过程,出现许多新特点,其中语音的不稳定性很突出,本文主要描写和解释这些语音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采用语言内部拟测方法,根据苗语滇东北次方言的标准音点—贵州威宁石门坎苗语本调与变调之间的关系,并参考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其它土语的情况,初步构拟出其发生变调前的古调值。文中引用的石门坎苗语的变调规律均出自王辅世、王德光《贵州威宁苗语的声调》一文,谨此申谢。  相似文献   

7.
尔苏语是川西南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小语种之一。尔苏语高度濒危。本文从濒危语言记录和典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尔苏语拼音方案的构建要点。一是简要介绍尔苏语分布、人口、地方土语;二是介绍尔苏语濒危的主要原因,以及尔苏语典藏和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三是介绍当前尔苏语研究的国际前沿;四是介绍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建立以及标准音点的选择;五是尔苏语拼音转写系统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邓家水井村和本寨村都位位于西秀区西北方向,距离安顺市中心城区不远,两村的苗族都操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邓家水井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而本寨村是一个苗族与汉族大杂居的村落,由于两村与当地汉族人民交往的程度不同,导致两村的苗语在汉语借词和汉语借音量上有所不同,本寨村苗语在本来有词的情况下也借用汉语词,导致汉语借词越来越多的趋势,令人产生苗语逐渐消失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调查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对象区域,以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当地苗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重庆苗族聚居地的苗语使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彭水县目前仅有不足17%的苗族人具有一定的苗语表达能力,苗语日渐走向衰落,已经成为濒危语言,须引起有关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10.
苗语三大方言中,西部方言最为复杂。内部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平塘八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等还有土语之别。了解这种差异,对进一步搞好苗语古音构拟,完善文字方案,规范词汇和语法等有很大帮助。论文以西部方言标准音点即贵州省毕节市大南山苗语为比较点,通过对12个苗语点的调查和比较,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仍有些差异。在语音上,体现了不同分化路径;在词汇上,除了读音有别,词义也有些差异;在语法上,体现在词汇结构、造词方法、形态标志和表达方式上有的保留了较传统的语法现象,有的则更趋同汉语。  相似文献   

11.
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米基卡”、“蒙兹”,现有人口2,802,743人(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其中85%左右的人口都已转操了汉语,其余人口大多兼操土、汉语;只有在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老人,没上过学和没出过远门的居民不会讲汉语,只会讲土家语。此外,在少数地区,如泸溪县的土家族居民,还有使用土家语、苗语和汉语多语式的。操单一土家语式和土家语、汉语双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泸溪等县;操单一汉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等县;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12.
黎语分为五个方言区,这五个方言区分别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和加茂方言区。这五个方言区下面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土语区。笔者此次调查的方言区主要是哈方言区。哈方言是黎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方言,其使用人数是5个方言中的居高者,约占操黎语的总人口的58%之多。主要分布在乐东县、崖县、东方县、陵水县。哈方言各土语的分布情况是:罗活土语:主要分布在乐东县大部分地区,此外在白沙县和昌江县都有分布。哈应土于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西北部、西部、南部及东南部的边缘地带。抱显土语:分布在崖县至乐东县的宁远河一点。调研过程中除了对罗活土语地区的抱由镇保定村和头塘镇两个地方进行调查之外,还对抱显土语区崖城郎典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罗活土语区中对抱由镇和头塘镇的语音比较分析,以及以保定为代表的罗活土语区和以郎典村为代表的抱显土语区的对比研究。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在语言接触过程中郎典村语音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靖西、德保和那坡三个县。该土语的否定方式在壮语各方言、土语中是比较特殊的,在汉藏语系诸语言里也是少见的。本文主要介绍德靖土语否定概念的种种表示方式,探讨德靖土语在否定方式上跟其他方言土语的异同关系。文中所举德靖例词均以靖西县城厢话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的直辖市,辖区内有五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土家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逐渐消失。其中,土家语已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部分人会说土家语。2015年,课题组对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酉水河镇、可大乡三个土家语者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文件中制定的指标对土家语的语言活力进行分析,对这一重庆市濒危语言的语言活力等级进行共时性评估。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布依语普遍处于濒危状态,而本市的苗语仍处于强势状态.这种语言现状同居住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婚姻习俗以及母语意识有关.母语意识在母语传承中起决定作用.弱势语言和通用语有竞争的一面,但也有互补、和谐的一面,因此弱势语言完全可以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16.
小茅坡营苗语在湘西苗语中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本文通过小茅坡营苗语与董马库、吉卫苗语的比较,初步描写小茅坡苗语的音系和语音特点。同时探讨了小茅坡营苗语的苗文标写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上古史上,包含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支文化的龙山时代,处在一个氏族公社解体、阶级与国家产生的重要变革时期,从而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分布于黄淮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是龙山时代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因有着无与伦比的制陶术而著称于世的龙山先民们,以其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蒙古语中塞擦音cˇ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尤其是在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中,形成这种较为集中的cˇ音共言带的原因是多方面,几乎所有蒙古语在其辅音体系中只有两个塞擦音:cˇ和zˇ,因为在这些语言中复合咝辅音c和z也不全是由唏音cˇ和zˇ发展而来的,人们把由cˇ和zˇ音组成的塞擦音系统的语言、方言和土语命名为“唏音”语言。按照B.H.托达耶娃的观点①,中国内蒙古东部方言的阿鲁科尔沁土语、喀喇沁土默特土语,以及中部方言的察哈尔、鄂尔多斯土语都是典型的“唏音”土语。与内蒙古其他方言土语比较,这些土语占据了中间的位置,土语分…  相似文献   

19.
干栏房是壮族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房屋;龙山是壮族供奉神灵的神圣之地.在云南省马关县,干栏房和龙山皆因壮族历史人物侬智高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中,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畜”的居住形式被当地人解释为纪念侬智高上吊去世时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形象;当地壮族侬人每年六月前往龙山祭祀侬智高,六月节因之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节日.分别作为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的干栏房与龙山,是当地壮族对侬智高事件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人们对侬智高的一种纪念实践.马关县壮族通过干栏房和龙山两种壮族文化要素来传承人们对侬智高的历史记忆,从而加强了壮族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0.
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布依语第一土语和第三土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共时的静态描写和对比分析,归纳两个土语的语音共性与差异?分析学习布依语的难点和偏误,探讨布依语语音教学的微观策略,为布依语土语间的通解,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解基础,提出布依语方言划分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