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知识更新显著加快,有别于普适性学科知识的地方性知识开始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地方性知识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它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还在帮助培养地方性人才、引领地方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促进地方性知识的开发,高校亟需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系统化研究、促进地方课程开发以及活化地方性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2.
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观的发展对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观主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施它对教育的影响。知识与课程是源与流的关系。新知识观作为对当代知识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作的哲学反思 ,对课程知识深层结构和课程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送法下乡》一书的考察,可以看出苏力先生理论立场的摇摆不定,其理论前提是一种理论理性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乃是历史法学派在当代中国的一种变型形式,是苏力先生受波斯纳影响之结果。由于苏力先生对此欠缺自觉,他所主张的"本土资源"或者他所界定的"地方性知识观"最终必然因为此一理论前提而无法得到清楚的界定,并且最终违背了他所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是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通过对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式的阐述,认为借助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能够弥补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的不足,还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内容和特征。与此同时,还指出地方性知识视角的研究局限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是知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知识在创造性中的地位、知识如何在创造性中发挥作用以及知识教学怎样才能促进创造性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对立观和基础观的根本分歧是知识如何在创造性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个人知识和缄默知识才是真正的有利于创造性的"知识",知识教学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理解和内化知识。  相似文献   

7.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包括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知识获得观。知识观与学习观密切相关,为学习观念之基础。知识观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对学生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国内外中学生知识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传授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介绍知识研究的前沿进展、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及其评价、改善知识学习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教师知识类型的诸多研究中,为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con tentknowledge)。它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它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准确地认识学科教学知识,并从结构观和后结构观的视角分析学科教学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知识及其建构。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技法.结合具体的日本创造技法,分析了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运用后殖民科学观、科学实践哲学、文化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理论剖析了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是一种地方知识和地方性方法的体现.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独具中国特色的创造技法应该在中国的地方性文化中孕育产生,因此需要重视中国地方性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包括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知识获得观.知识观与学习观密切相关,为学习观念之基础.知识观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对学生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国内外中学生知识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传授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介绍知识研究的前沿进展、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及其评价、改善知识学习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11.
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理论研究,其传统研究范式处于不断的被"消解"的境况之中,教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知识论转向的景况.这一景况发生在教学理论研究者的"知识体验"中,这种"知识体验"(渗透)表现在知识观、知识的心理学观、知识社会学三个方面.它表明了教学理论原有基石的裂变以及教学理论研究从规律(探寻)到规则(知识生成规则)的知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课程基础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今天,人们备加关注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 师的改革。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研究的热点,它对于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教师教育 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后现代知识观对教师实践性知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旧课程标准所依托的知识观之分歧日渐显现。传统教学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课程改革者则强调学习者直接感知的重要性。是否承认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特征,是新旧课程观和教学观分歧的根源所在。就当前课程领域知识观分歧及其两种认识论立场的不同来看,比较可行的是包容性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5.
论近代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近代哲学对知识问题的基本观点。近代哲学主要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它们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它们都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非启示或权威.也都把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看作是知识的本质,普遍必然性又被等同于客观有效性,其原因在于实体的预设。近代知识观是自然科学的知识观.这一知识观发展到现代哲学,它的弊端越来越受到批判,并开始向人文科学知识观转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认识论研究逐步形成的一个共识是:知识是一种认知成就,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智识德性)需要对知识的获取做出必要的贡献。这种"知识的荣膺观"为德性认识论所采纳,有助于克服盖梯尔问题所引发的认知运气难题,但在处理证言知识时却遭遇困难。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反运气德性认识论",重新审视认知能力的作用与排除认知运气的关系,使得德性认识论能够在容纳证言知识的同时克服认知运气难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知识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观;二是管理知识观;三是文化知识观,它们分别对应着物质富强、制度民主、精神文明这三个具体目标,并且是实现这三大目标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以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分析为主要任务。在文化研究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创建了一套采集与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方法体系。这套理论方法能帮助研究者立足经验主义的治学原理,通过对特定人群社会生活实践的近距离参与,采集包含地方性知识的田野信息,再从田野信息到文本资料的加工转化过程中完成对地方性知识及其功用和意义的客观科学解释。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采集与利用能帮助研究者有效进行文化研究所需要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有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异文化研究中,研究者面对不同的文本,应当抱持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态度.不同的知识载体能够反映出许多单从某一种类的言说中所无法确知的信息源;而同样真实的是,地方性知识可以使研究者看到有关一个社会其他资料忽略或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许多方面.地方性知识具有多维面相,反衬出不同的知识载体背后的表述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有助于构建新的智育理论。研究知识的分类,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说明什么是知识和知识的表证。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