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服装的生态设计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服装设计已成为服装设计界的主要话题,生态服装的含义应从服装审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论证,对什么是服装的生态美应从服装的设计方法和面料制作两大方面去论证,并从简约和谐的设计角度以及健康环保的面料要求角度去进行,从而创建真正全方位的生态服装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SPOC模式的诞生背景与概念为切入点,就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的SPOC模式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设计与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推动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的能力成长与适应行业人才需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打破单一西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务务框框的范畴划分,打破单一的在具体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史的历史描述,打破单一的大艺术和大文化背景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背景下对唐代山水诗进行系统梳理.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研究应建立在实证和观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上,也就是从唐代山水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在儒释道背景下去观照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人自然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地位.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去发现唐代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普遍的自然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印象派绘匦作为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19世纪70-80年代达到鼎盛,时至今日依然备受世人推崇;日本现代服装设计则可以说是东方服装设计最值得夸耀的生力军之一。两者发展壮大过程中均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在色彩运用、表现手法、审美取向上逾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探索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质有助于了解印象派绘画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日本现代服装设计何以成为亚洲服装设计楷模,从而为我国的服装设计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阐述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意义并深层挖掘主题意义下的文化理念与含义。回顾我国与西方对和谐理念的探索过程以及和谐理念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征与艺术价值、设计灵感与设计要素,为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奠定基础。最后,在主题意义和中国馆建筑价值(造型、结构、色彩)研究的基础上,从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图案四个方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进行定位,并提出可供借鉴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人文关怀思维方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服装设计仅凭审美价值的思维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和不断发展的人文环境的要求,现代的服装设计到了需要进一步强调文化内涵回归人文关怀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装企业和设计师面对的是更加挑剔的消费者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如何让设计作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服装专业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对成衣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提出"成衣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今的苗族女服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席克定先生在研究苗族女服的类型时,看到了服饰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对苗族女服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但在研究苗族女服的发展演化及形成时间时,认为贯首装是目前苗族妇女最早的服装类型;对襟裙装是当今苗族服饰最主要、最基本的类型,并以中原服饰作参照,界定当今苗族女服各类型款式的形成时间.对此,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故撰此文,与席克定先生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10.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从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境和审美鉴赏的心理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评析.唐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的高度自醒。  相似文献   

11.
一切服装都具有特定的语言符号。目前我国各高校服装专业的语言符号设计教育高低互见、参差不齐。对服装设计语言符号的领悟,不仅是服装设计高品位的社会文化的方向,更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方向。提高对服装设计语言符号的理解和感悟,使服装设计语言符号传达与信息时代接轨,与国际设计文化的大环境沟通,是今后高校服装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唐代,我国大量诗文创作的审美理论产生并盛行。日僧空海作为遣唐使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随后编撰《文镜秘府论》。作品中,空海收录了王昌龄、皎然等人的诗文理论,并结合自身,探讨诗文创作规律和审美功能。空海认为这是一个由感性的意象,到触物起兴的兴象,最后到达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窥见唐代诗歌美学理论之一斑:从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到殷?的"兴象"审美情趣,最终由王昌龄和皎然进一步揭示诗歌意境含蕴无尽的特征。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恰好与唐代审美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3.
着重分析了太原多福寺明代壁画贵妇服饰多元性、民族性、艺术性等特色,明确其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文化美和传承了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中含蓄美的审美意蕴,从而对现代服饰设计创新所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期提升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是现代服装设计师进行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也逐步成为国际时尚界的一种新追求。本文将针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展开详细的讨论。具体来说,本文详细介绍了传统服饰元素的特征等,并分析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要把传统服饰元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去,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服装设计师在应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选择性的吸取了国外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6.
秾桃艳李──唐代审美心态的外在表征邱建国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建构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与自然相亲和”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给予了我国历代诗歌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诗人们在与自然建构审美主客体关系中,不但把自然看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唐代开放的时代背景,以及唐代服装的形制、面料的色彩、服装的质料等角度阐述唐代服装性感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之壮美的崇尚及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崇尚阴柔的风尚。透过唐诗柳意象人们可以窥探到唐代士人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纤柔清瘦的女性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黥篇》以"黥"为篇名,集中、系统、大量地介绍了唐代社会中文身、文面及点面等内容。通过对"黥"篇中有关唐代文身习俗的记载进行系统的分类,不难看出唐代汉族文身(黥)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和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一种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还是一种个体情感的宣泄方式,甚至黥面、黥体除了作为美饰和成人礼、民族尊严的象征外,也作为一种刑罚和妒妇对奴婢的一种惩罚手段。另外,从文身在中原汉族中的流行不难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和唐文化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服装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此做了一些方向性的思考。服装设计所要设计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装,更多的工作却是非同寻常的潮流创造——在英文当中的服装设计就是时尚设计。通过对服装设计与实现进程的考察,作出了初步的结论,即当代的服装教育体系的分合应着眼于创新设计以及“大服装”产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