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2月的遵义战役是一次典型的歼灭战,是毛泽东指挥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央红军突然东返,二渡赤水,回师黔北。乘敌川军未赶到之前,决定集中一、三、五、九军团和中央纵队在桐梓、遵义歼灭黔敌王家烈部和中央军吴奇伟部。红三军团打击娄山关之敌,在击溃数团敌军后,红一军团向遵义城发起进攻,攻占遵义城之后,乘胜追歼吴奇伟部,取得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2.
一民 《山西老年》2012,(11):21-21
近年来,随着“谍战剧”的热播,以往鲜为人知的有关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情报工作的历史,被揭开了面纱,为普通大众所关注。曾希圣是红军时期军委二局的局长,负责对敌军电报的破译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位无名英雄。据记载,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曾希圣领导的二局就先后破译敌人密电数万份之多,尤其在长征中南下贵阳时,曾希圣在危急关头利用掌握的密码冒充蒋介石的电报调开了追敌,使红军避免了在乌江边背水一战。  相似文献   

3.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过短期休整,在毛泽东等统率下,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重新采取前四次反“围剿”中有效的战略战术,在川滇黔边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为红军长征开创了胜利的道路。 一九三五年二月上旬,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抵达扎西(今云南威信)后,中革军委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名义发布了《军委关于各军团缩编命令》。《命令》规定:“一、三军团部应依颁布的新编制改编,其多数人员应尽量补充到战斗连中去,其一部分经过宣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游击队成立后的任务是: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牵制和打击敌人,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保护和安置红军伤病员;在川滇黔边建立根据地。经党中央批准,军委抽调徐策(三军团六师政委)、曾春鉴(六  相似文献   

4.
1935年3、4月间,中央红军从三渡、四渡赤水到第二次渡乌江,这个历史阶段,虽为时比较短暂,但它在长征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半个来月中,野战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运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扬长避短,避实就虚,迂回曲折,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挫败了国民党蒋介石聚歼红军于川黔边境的阴谋,保存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不断粉碎蒋介石部署的围追堵截,于十二月十一日到达湘黔边的通道。从这时开始,直到一九三五年一日一日突破乌江为止的二十天时间里,我党中央在通道、黎平、猴场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黔北重镇遵义前进,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战略方针的转变。这三次会议和战略方针的转变,为党的路线由错误到正确,中央红军由被动到主动,革命形势由失败到胜利,实现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第二次伟大转折揭开了序幕,同时,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05,(1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陷入被动的境地,被迫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人员从开始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并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  相似文献   

7.
针对认为中央红军二渡乌江至金沙江是毛泽东的既定计划的观点,从理论上论证了此类观点的不确切性,并对中央军委决定渡金沙江的时间、地点提出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开国上将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军长征时,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担负起为红军筹集粮款的任务。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钱,占领了贵州黎平县。党中央准备在黎平县召开政治  相似文献   

9.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它体现了军委和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一九七三年以来,我们带领同学在贵州遵义、桐梓、湄潭、习水、仁怀、息烽、修文、龙里、惠水、长顺、安顺、紫云、贞丰、兴仁、安龙、兴义等地以及四川的古蔺、叙永,云南的威信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6,(6)
遵义会议后,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红军重整旗鼓,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遵义大捷1935年1月,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纠集148个团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妄图将中央红  相似文献   

11.
1935年是陕甘边、陕北红军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一年。二月陕甘边、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敌人对于两支红军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深感不安,故决定对陕北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一连解放六座县城,将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引起敌人更大恐慌,国民党蒋介石随之进行第三次“围剿”。这一年,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也在陕北恶性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肃反运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及时纠正了这个严重错误,使陕北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播在川滇黔边区的革命种子.它在川滇黔边区二十多个县境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两年内牵制了近十万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光荣任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分三路向川南开进,拟从泸州上游渡过长江,到四川西北地区协同红四方面军实施总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今日南国》2013,(9):33-34
四渡赤水 双方:红一方面军;同民党方面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棒军3个师,黔军3个师。  相似文献   

14.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根本任务。是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达到分散和吸引敌人用以进攻中央红军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这既是二、六军团的根本任务,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红六军团原是活动在湘赣根据地的红17师、红18师。因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蒋介五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长征。在主力红军行动之前.中央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路线。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在给中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6,(4)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以原"追剿"军第一、四、五路军等部编为第一兵团,刘建绪任总指挥;第二、三路军编为第二兵团,薛岳任总指挥。两兵团分别向新宁、城步、绥宁、靖县、会同、芷江地区开进。同时,令黔军王家烈部在锦屏、黎平一线堵击红军;令桂军以一部兵力尾追红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进湘西北途中。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次年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越过涪江,进入岷江流域。四方面军西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及川系军阀十几万兵力,打破了敌人的新围攻,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道路。红军在涪江以西和岷江上游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停留近五个月,其间红军在羌区宣传和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羌族人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1月,在毛主席、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决策、指挥下,我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地方军民的配合下,于富县直罗镇一举歼灭了敌军一○九师全部,追击途中又歼灭敌军一○六师一个团于马家寺,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打破了蒋介石企图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立足未稳之机,东西并  相似文献   

18.
浮山阻击战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迫不及待地调兵遣将,大举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我军执行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所在的太岳区四纵十三旅三十九团先后参加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  相似文献   

19.
捉舌头     
在1952年10月份的上甘岭战役中,我任志愿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四师侦察连副指导员。 那天,我们就要由坑道转人进攻,恢复表面阵地,但对面六号阵地的敌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士兵情况有无变化,我们不太清楚,为确保我一O六团攻击顺利,减少进攻中的伤亡,首长命令我们再次深入敌人阵地侦察,摸清防御情况,方便时可捉一“舌头”回来。 深夜,万籁俱寂,只有敌人的探照灯不时扫过我方坑道阵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晚,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十二万余人,在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亲自指挥下,在鲁西南地区三百里宽的地段上一举突破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然后,攻城略地,分割歼敌,仅仅经过二十八天的连续作战,便取得了歼灭敌人正规军九个半旅四个师部五万六千余人的辉煌胜利,这就是载入我党光荣史册的鲁西南战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