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城市社区产生的令人困扰的小事,寻找治理机制成为基层政府服务民生及居民自治中常遇的难题。从“依靠制度主体治理”到“自发组织‘别动队’治理”再到“业主与政府的协同治理”,业主维权的自主性不断地发育并获得释放,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社区场域在自上而下“形塑”机制与自下而上“建构”机制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了协同治理机制。社区治理创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层面,应该嵌入到社区治理的场域之中,走进生活主体的实践中,培育和引导生活主体的自主性,在“制度-生活”互动中实现政府与社区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在社区治理中却一直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甚至一度有被边缘化和能力弱化的倾向。借鉴社区网络化治理分析模型,我们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经历了三种模式。在赋权增能模式下,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网状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平台和中介,要“对上争取项目、对下发动、组织居民,左右链接资源”,扮演着“节拍器”、“赋权者”、“增能者”和“引导者”等积极行动的角色。赋权增能模式,改变了政府在行动、居民不行动的困境,悄然改变了“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区边缘化:城市社区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亮  吕东霞 《社区》2008,(4):10-15
社区分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城市社区“中心边缘化”,是社区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是就武汉市社区的大量实证调查而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杜吹剑 《社区》2014,(18):13-13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社区由一个个“单位”组成,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是“单位人”,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扮演的基本是“拾遗补阙”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单位制逐渐解体,如何加强对无所属单位的人口的管理,成为城市基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于是,单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块状网格人为划分成“社区”,“社区化管理”由此应运而生。旧有的行政色彩较浓的居委会,在某种意义上也被“激活”并实现更新换代,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既有研究呈现出“治理共同体”与“社区共同体”两种思考路径。前者较多关注治理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功能匹配,侧重分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合作何以达成,主要体现了“结构—合作取向”的分析思路;后者则延续了有关社区本质属性探讨的悠久传统,聚焦社区特征与居民主体,着重从社区心理、精神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形成的问题,体现了“心理—团结取向”的分析思路。国外研究围绕社区意识、社区依恋等彼此含义交织的不同概念形成了各自的研究脉络,也直接影响了国内相关研究,但有将作为整体的社区精神生活碎片化之嫌。在城市治理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接续费孝通所倡导的“心态”研究脉络,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探讨超越社区、扎根传统、更为隐秘且不可分割的居民“心态”样貌及其对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影响。借助“心态”视角的此类研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对“心态”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不同城市、社区、群体的比较,均需深化与拓展。值得提出的是,特大城市因具有特殊的学理意涵与战略地位,对其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尤其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夏宁 《金陵瞭望》2005,(17):34-35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新型城市社区日渐增多。与传统城市社区相比,其社会关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住户变成了业主,房管所变成了物业管理公司,彤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类型。同8寸,社区管理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也日渐突出,以至于每每提起社区矛盾,不仅业主的话匣子刹不住,物业管理公司也有满腹苦水。一时间,社区管理好似一锅夹生饭,让人哽噎在喉,难以下咽。昔日孟母为了选择一个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不惜“三迁”。今天。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像孟母这样迁移,主动寻求新的社区环境却并不现实。因此,社区和谐的建设作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于绍纲 《社区》2014,(31):21-21
城市中的高校,是一类特殊的“单位型”社区,高校社区里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上,也有着“院校文化”的特点。一般来说,人员素质较高、资源丰富是其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特有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社区的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城市区街党委、政府和高校党组织应该解放思想、主动联手,进一步理顺高校社区两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谢泽宪 《社区》2004,(24):14-15
广东省社区居委会问卷调查,为研究中国城市基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翔实的依据,对推动政府自身改革、形成社区自治的“大社会”意识和政策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卫 《社区》2003,(3):63-63
新西兰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 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在世界上属于高收入国家。在其社会发展中,新西兰的“社区议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西兰的“社区议会”以城市地区为标志,其组成人员包括一名市长和十几名议员,每隔三年都由当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区资本是人们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并可被持续利用以促进乡村发展的价值。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坚持 “资本为本”的理念,实现乡村社区资本的全面活化。“人”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基础和主体。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持续增值,促进乡村社区资本系统内生动力勃发,从而推进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城乡充分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资本对流”的渠道、发挥规划“资本引导”的功能以及强调产业“本固邦宁”的基础分别是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关键、重点和命脉。其基本方法包括内嵌融入式和外溢输出式活化;其实践路径则有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资本家底,注重功能作用、做好资本识别,找准资本痛点、激发资本活性,突破机制障碍、实现资本对流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城市社会正处在一个特定的结构性变迁之中 ,其核心性转变是城市社区结构的变迁 ,主要表现为社区结构的分化与重组 ,其主体形式是单位型社区的衰落和新型社区的成长。如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出现社区类型多样化、社区利益主体多元化、社区功能社会化和社区非正式组织快速成长等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研究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化及社区结构性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并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体系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是呈现城市社区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志,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主体体系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实践。研究发现,作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保护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为:一方面,提升社区党支部星级、增加居民小区党小组数、增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密度和成立业主委员会,均可直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另一方面,居民建立社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区参与是“一核多元”治理主体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居民小区党小组、个体因素等通过促进以上两个中介因素间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因此,应当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促进居民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赵杰昌  周刚 《社区》2012,(25):38-38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位于城市中心城区,辖城市社区52个,这些年来“村改居”社区也逐渐递增到20个。在名称上它们叫社区,但在人员管理、拨款体制等方面依然沿袭的是原有的农村行政村的管理方法。经过这些年的运作,目前,“村改居”社区的烦恼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15.
真柏  小朱  小李  小金  陈晋生 《社区》2002,(17):54-55
作为城市人,你是否理解并包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那些被叱为“盲流”的民工?他们怎么想?他们怎样生活?他们的感情世界又如何?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城市的生活便利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提供的?当你外出工作,又是谁在为你看守家园的?下面我们真实记录下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几个“乡下人”——社区保安的所思所想,你会理解他们吗?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减少,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城市化推进的进程中,一些村庄的土地被征用,建成了城区,村民居住地被城区包裹,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原有管理体制是村委会,如何把村委会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城中村”改制所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但改制的路子和措施应因地制宜,各有不同。另外,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并能接受社区管理体制是个过程,绝不是一个改制就能一了百了的事。我们希望各地把你们正在改制所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或改制已完成,在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事例告诉我们,以便在全国交流,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编者  相似文献   

17.
马莉 《社区》2013,(25):33-33
说到二人转,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是:一种流传于东北大地的民间草根艺术,但是在江苏省溧阳市阳光城市社区,也有这么一个“二人转”戏台,唱得红红火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8.
彭辉 《金陵瞭望》2006,(20):60-60
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社区档案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居民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单位人”、“企业人”变为“社会人”。需要由社区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反映到社区档案中的社会信息也就越来越全面.因此。建好社区档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笔者多年在社区工作的经验.结合上级要求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档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贺银河 《社区》2008,(6):8-12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既大胆又富有创新、同时还有一些争议的举动。12名中国城市最基层的社区干部走进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学习,至少在湖南省还是首次。 2007年5月9日~5月50日,在清华大学校园,长沙市芙蓉区1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出现在匆忙赶路的学生人群中,他们在此接受为期22天的“社区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在高校举办各类研修班遍地开花的今天,芙蓉区以每人花费万元左右的代价,选派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赴高校培训,是现实所需还是新闻炒作?是开阔视野还是公费旅游? 这是一个非常有延展性的话题。进行社区管理当然需要知识,需要了解社区发展的形势,也就需要不断学习、开阔眼界。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干部走进高等学府是必要的。但是,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显然也不是社区干部进一个研修班学习22天就能解决的。 22天的学习到底会对社区发展有何积极的促进,还有待于实践的证明。但这次社区干部上“清华”的实践,客观上却反映出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重视社区这个社会基本“细胞”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4,(12):25-25
问:一位山东读者在给本刊编辑部的来信中说,据说日本有一种“社区货币”,它有什么作用?它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答:“社区货币”,是日本公共管理机构运用“社区机制”解决棘手社会问题的一项成功的实验。承担这项设计任务的是日本的一个社会福利促进组织。由于近年来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