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抽象和具体是黑格尔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两个专门性的方法用语。他在《资本论》创作中逾越了黑格尔《逻辑学》,使得知识生产超越了一切抽象形式主义规范。目前,马克思根据《资本论》的创作所提出的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相区别的方法论存在两种系统性表达:形式表达和实质表达。从学理上看,前一种是"形式框架"界说,我国学者持有的科学抽象法大体属于这一类型;后一种是"工作实质内容"界说,从统一思维学的范畴——"抽象和具体"出发,彰显了《资本论》辩证法道路的真实意蕴。"实质表达"是立在"形式表达"背后的规定。《资本论》中知识生产的安排体现了"思维学与逻辑学的统一"。可以说,"思维学和逻辑学的统一"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关系的深层构境,可据此指导科学知识生产。因此,应立足中国本位,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的方法论规范关系,从中发掘本土化的、真正的思维支持,以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出发点,去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出了《资本论》中“大写字母”的逻辑。在列宁看来,《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逻辑学中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逻辑科学走的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涵逻辑。马克思的《资本论》吸收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把黑格尔的概念的内涵逻辑发展成了历史的内涵逻辑。因此,《资本论》的逻辑作为“大写字母”的逻辑指的不是《资本论》的叙述逻辑和研究逻辑,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逻辑。这种历史发展的大逻辑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的开端和《资本论》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以理论形式逻辑地再现客体的系统和发展的科学体系都有一个开端问题。 开端的确定,关键在于把握开端的特点。通过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 《资本论》的比较分析,认为开端是最普遍的,是一切后继范畴的原素形式,寓 于这些范畴之中。开端是最抽象的,而一切后继范畴则相对具体,开端成为 这些范畴的一个内在规定。开端作为最抽象的规定是最简单的,因而,在思 想史上反映也较早。开端包含了一切矛盾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既要深入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还要阐明内在的本质规定如何转化为外在表现,是深化与外化的统一。人们都十分重视《资本论》的深化研究,重视其中揭示的内在规定,却忽视了《资本论》关于内在规定外化的研究,自然不能理解怎样再现其具体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唯物主义的 辩证方法,辩证方法包括很多 方面,内容及其丰富,其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 《 资本论》中揭示出了众多的辩证法范畴,如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等。《 资 本论》中还大量反映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 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日常生活思想。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构成了《资本论》中除了“生产”“资本”之外的一条隐性的理论线索,是马克思整体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较为深入系统地讨论了《资本论》中的日常生活思想:马克思对其所处时代日常生活样态的批判、马克思对日常生活时间结构所做的区分、马克思对日常生活历史性的讨论以及马克思对美好生活的设想。本文认为,批判向度、结构向度、历史向度与价值向度构成了马克思日常生活思想的基本理论架构,不同向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就现实情形来看,在人类社会日益数字化的今天,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马克思的经典学说在日常生活的理论阐释、现实批判以及理想感召等层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他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支持无产阶级解放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学,这首先从它的核心或基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上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解决的一系列主要理论难题,它们同时贯串着科学原则和正义原则:解决剩余价值的存在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表面平等实质上不平等;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矛盾,揭穿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假象;揭穿利润、利息、地租等独立产生的假象,证明它们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旨在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给予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以社会正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点和正义原则的基本思想不仅仅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是适用于全人类获得解放、走向自由幸福的整个时代。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这种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资本论》能否应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研究《资本论》的思路,一方面要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由教条转向指南。我们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主要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代表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新形势下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批判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从建设性的维度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从开放性的维度看,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三个递进关系的命题:“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读〈资本论〉》中,阿尔都塞提出对马克思论著进行哲学的阅读。在他看来,西方传统经济学者和历史学家对马克思论著的解读是一种“有罪”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哲学的认识论体系上将马克思的研究对象和概念庸俗化了。他认为,《资本论》是在哲学角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提出问题,并在马克思的话语和对象交错的文字背后找到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并总结出经济史的“非线性”发展图式和科学实践方法。其本质是将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和马克思论著的解读上,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具备合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经典论著,它以剩余价值论与新陈代谢论为核心,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的双重掠夺;提出了“新陈代谢”及其断裂的崭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预示了未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型自由王国的实现。《资本论》包含着深厚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意蕴,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含了市场交换的逻辑,《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命运的理论经济学经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亟须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深入解读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澄清《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著作又是必要的前提.因为,基于《资本论》的文本全面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从市场经济学的视野重新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并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是以对商品的价值概念的分析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起点的。其价值概念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原为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关的纯粹定量的经济范畴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对李嘉图的“价值唯实论”和贝利的“价值唯名论”的双重批判中,对价值的性质和内涵进行了重新考察,实现了价值概念的“术语革命”。其次,马克思将价值概念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通过揭示现代商品社会劳动取得社会形式的特殊方式,从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第三,马克思将价值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对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人受资本统治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揭示和批判,由此构成了《资本论》价值概念深刻的存在论意涵。  相似文献   

16.
微积分自创立之后很长时期仍缺乏严密的基础,马克思从对微积分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寻求哲学上的解释,从对微积分过程采用哲学概念上动态的而非数学家追求的静态的解释方式,将微积分思想一直是把它作为研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揭示了数学的方法上升为一般哲学方法的方式,并为《资本论》方法所改造融合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常的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但本文认为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开启现代西方哲学传统的哲学著作。主要表现在:它坚定地拒斥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它颠覆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代之以更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它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无论它的研究对象和其逻辑形式,都是传统哲学的根本革命。  相似文献   

18.
史诚 《山西老年》2011,(2):17-17
马克思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却提到了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热和马克思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倾向,从《资本论》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并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与方法进行比较,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制度分析的经典,强调当今中国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亟须汲取马克思制度经济思想的营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巨著《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 ,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蕴含着丰富科学理论资源的宝库 ,值得不断研究与开发。但其第二、三卷 ,全是由恩格斯对马克思生前留下的手稿进行整理、编纂和出版的 ,恩格斯说 :他只能使其“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故使原稿中的许多笔误保留了下来。它虽不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原理的大体 ,但会对广大读者彻悟每一字句有所影响 ,莫若适当勘正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