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制度化创新是少数民族山区谋求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现实选择,而构建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则是经营制度优化创新的基本方向。其中,改革提高传统社区性的集体经济是其起步基础,兴办广泛的农民利益同盟组织是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相对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加,中国与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建设性的参与国际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作出探讨,认为中国融入国际制度是缓解大国崛起下安全困境的有效机制,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平台,是通向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制度规范、制约公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起到防止腐败滋生和蔓延的作用,因此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过,由于制度具有完善程度的相对性以及对其作用力的依赖性等局限,使之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解决所有的问题。故而,根治腐败不能完全依赖于制度,而必须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发挥制度防治腐败的作用,在我国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其执行力。为此,应当在进一步增强制度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着力在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制度的敬畏感、重视制度的宣传教育、责令领导干部做执行表率、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强化责任的追究、加大处罚力度和搞好专业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出硬招,使大力。  相似文献   

4.
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的制度价值在于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性,防止行政决策的随意性和促进政府与公众互动。在制度运行中出现了专家失灵的现象,表现在专家角色严重错位、专家观点的理性局限和专家论证的过度参与。其原因在于专家组建机制和组成结构不合理、专家论证制度程序性规定缺失和专家权利义务规范性不够。我国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应从确保专家论证独立性、实现专家权责统一和确保专家论证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重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豁免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就其应然建构而言,至少应从价值目标、制度构建和程序运行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价值目标层面,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竞争秩序作为基本价值,这决定了维护竞争秩序是豁免制度的优先价值选择,而社会公共利益则应是其第二位阶的价值目标。在制度构建层面,以事先控制为主的模式选择和以个案豁免为主的类型选择应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在程序运行层面,豁免制度应以防止滥用为总体要求,严格的程序控制则是实现该要求的现实路径,包括启动、审查、批准和监督程序在内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循这一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立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市场交易的形式。而作为法律调整和规范的主要对象之一,交易形式的变化要求有新的法律规定与之相适应。在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浪潮。而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却一直进展缓慢。其中有认识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立法经验的不足。借鉴有关国家电子商务立法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制,这其中包括应当建立关于电子签名、电子商务认证、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方面的法律规则与制度。  相似文献   

8.
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完善过程,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完善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绝对专制主义完成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础之上的。中国国民观念的提升与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也应建立在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基础上。今天的中国,如果一些基本国家制度没有建构好,过分地强调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服务型政府理念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驱力,而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着执行政策趋利化、执行制度形式化、执行主体谄媚化的问题。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需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构建科学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热炉效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素质以及完善与强化政府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环,包含编、审、用等环节的中小学教科书制度也正在面临新的变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回顾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再到90年代选用经过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六套规划教材、百余种单科教材共3 000余册,再到2001年新课程实施,无不体现着我国教科书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和成熟。  相似文献   

11.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地股份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着产权残缺和相关立法不完善的制度缺陷,通过比较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模式,探讨农地股份制模式的制度优势,说明农地股份制应是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有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最后归宿,必将继续发生变动,并很有可能最终被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资本雇佣土地的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SICP范式、路径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而其焦点在于农地产权流转创新及其市场化程度,受制于历史习性、制度特性(制度模糊、产权权能虚置)等约束,我国的农地经营流转制度还很不完善。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农地产权市场化流转的关键是解决农地资产产权的权能配置及其合约激励问题。不同的合约权利结构(S )决定经济制度及其变迁(I )的本质,而主体行为选择(C )的方向及其获得的绩效水平(P )既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又是引致制度变革的原因。文章整合多学科理论,以承包合约的静态与动态权利结构分析为起点,提出基于“权利结构-制度变迁-行为选择-绩效”之联动关系逻辑的“S IC P”范式,为新形势下我国农地产权流转制度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矛盾重重、宅基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使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强化。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及其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动因进行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主体的利己选择是加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与流转过程的不规范、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低下与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财产权、加强政府管理与形成多样有效的土地规模化利用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制度认知中,对制度锚点的正确认知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制度认知主体类型较多、层次复杂,必然会产生认知偏差。对农地制度认知偏差的传播、复制带来多重效应,如对制度锚点的认知偏差可能产生锚定效应,偏差复制、偏差传播使偏差产生累积效应。这些效应不仅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产生冲突,而且还会使制度实施绩效远远偏离制度设计的预期。因此,在农地制度实施过程中,纠正不同主体以及人们对于制度的认知偏差,对于制度及时实施、高效率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规范流转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文章在阐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涵义,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客体、分类以及方式,借鉴马克思地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厘清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变革与创新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多种改革方案中,实行农村土地“三元制”的所有权糊度改革模式是可行的。该“三元制”方案内容为: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应属农民私人所有;耕地应属集体所有;城郊地应属国家所有;“四荒地”应允许私人所有;其它农村土地可进行因地稍宜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激励高校教师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提出较为有效地解释了西方世界近代市场经济兴起的成因,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教育作为立国之本,而将制度变迁理论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通过剖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聘任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位一体理论模型,制定我国高校聘任制度,确立改革方向,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