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有令人振奋的迅猛发展时期,也有使人痛心困惑的历尽艰难时期,而实事求是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经济法制,就是历史和时代提出的重大法制建设课题。它不仅是当前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而且是长期稳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顺利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毋庸讳言,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的历史。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经济建设工作的一次调整。1957年2月,党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提出“必须在1957年对建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重新进行设计和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方针和政策。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作一探讨。 一、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按照邓小平的总体设计,首先,现代化是…  相似文献   

3.
组织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是决定经济发展全局成败的关键,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经济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一五”时期和调整时期,我们实行了正确的路线,结果,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也得到巩固。而“大跃进”和“十年内乱”时期,实行了错误的战略,则使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遭到挫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科学地分析和论证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光辉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毛泽东都时刻提醒全党要把发展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今天,在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重温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的光辉思想,对其中一些理论观点加深认识,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1977、1978两年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设备和技术引进热潮,在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北京市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积极迅速地贯彻中央的调整方针,克服了盲目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局面;初步调整了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农轻重比例;在调整中深化了对改革的认识,为北京市经济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宝贵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进行企业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出“中国今天的形象”问题,叮嘱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好形象”。江泽民总书记也赞同中国企业和有关经济部门按照国外现代...  相似文献   

14.
宋一平 《探求》2000,(Z1):3-4
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以指导经济建设实践的基本原则。正确地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在这个问题上,建国50年来,我们党遭受过多次挫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如何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搞好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无论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还是对实际工作,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防止片面性”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性课题.它对于我们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加快我们的理论素养水平的提高,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有效地防止犯局部性和全局性的错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统一战线、知识分子、国际战略、现代化发展战略、坚持党的基本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调整已经进行两年多时间,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出路,关键在于搞好调整与改革。我们必须按照调整结构、稳定经济、逐步改革的大章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把国民经济调整、改革不断地推向前进。以调整为中心来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同时在全面整顿企业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一次大改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协调,较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广泛深入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  相似文献   

17.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进展。笔者认为:由于提出了“依法治国”,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应当理解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应当继续组织深入的研究,以准确表述和大力宣传这一伟大目标,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关于法治的三点认识笔者主张,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06,(6)
番禺区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二十八条”),按照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系统地提出了番禺今后一段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2006年9月,又结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区的实际情况,对“二十八条”进行修改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经济计划工作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这是引人关注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认清目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明确国民经济的调整方向,改革今后的经济计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最主要的就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社会生产的目的有过明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对此,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本文拟就近期理论界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作一研究综述。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的论者从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包括与这种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之一。因此,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