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亡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反映新型市民阶层要求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政治伦理主张.他以人性自私为其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非为君也"、"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方面对政治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范畴,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处于既统一、又分裂状态,诸侯国相对独立,加之"国"的概念混乱,它表现得就更加复杂了.概括地说,当时存在两种爱国思想:一种以爱历史上中国("天下"、"四海"、"九州")为内容,如商鞅说秦王变法谋求统一、孟子去齐求"天下之民举安",以及所有突破"父母之国"局限,以"天下为己任"者皆是,孔丘为其代表;一种以爱某一诸侯国为内容,如郑人弦高退秦师、申包胥哭秦廷而存楚皆是,屈原为其代表.这两种  相似文献   

4.
圣贤有大不幸之事。不能辞其过也。而亦不敢避其过。辞其过则以欺伪饰天下。而此心无以对天人。避其过则任天下之倾颓。而此心更无以告天人。伊尹周公之事是已。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其论圣贤之事尽矣。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管叔。皆大不幸之事也。一则以劳诲其君而至于放。一则以同气背畔而至于推刃。其不敢辞而避之者。伊尹曰毋俾世迷。周公曰我之勿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使伊尹周公。稍依违辞避于其间。则商周之天下。  相似文献   

5.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6.
《诗·周南》历来有“正风”之称,《周南》的十一篇小序也是全诗各篇小序的纲领。然而,我们对它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周南》的序之所以被奉为纲领,则因为它始终贯串着一条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主线,这条主线便是出自《礼记·大学》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义。《礼记·大学》是这样主张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为汉儒所辑,  相似文献   

7.
经义     
孔恶乡原孟距杨墨论天下不患有真小人而患有伪君子盖善恶之名出于天下之公理善恶之辨本乎天下之公心为善者君子为恶者小人此尽人而知之者也某为善吾好之某为恶吾恶之此尽人而能之者也其人而真小人耶天下之人必指而评之曰其人之所言者恶言也其人之所行者恶行也皆相举以为戒而去之若浼焉纵彼有同类之  相似文献   

8.
墨子通释     
天志上篇心之所之谓之志.天志谓以天之心为心也.此承法仪言之.既以天为仪.即当以天志为志也.子墨子言曰。偁子墨子言曰者.慎重揭举其师说以诏当世也.盖墨子当时但以口说.而弟子记之.此为第一章.今天下之土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至大.国次之.家次之.身又次之.由家国而推之天.即小以知大也.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家视国为小.故立论自家起.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道者,安民以定国,至正之经也。秉道以宅心而识乃弘,识唯其弘而志以定,志定而断以成,断成而气以静,气静而量乃可函受天下而不迫。天下皆函受于识量之中,无不可受也,而終不为之摇也。大矣哉!出处:《宋论》卷三,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对道的价值及修道之意义的一段名言,充分地揭示出了道在治理天下过程中的本源性效用以及治政者修道不止使自己的政治识见、志气和度量达致理想境界而形成的伟大人格和坚定意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 ,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 ,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墨子·非乐上》载 :子墨子言曰 :“仁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非为其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相似文献   

11.
<正> (二) 重民、尊贤思想实行王道、仁政,需要解决人的问题,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尊贤任能的主张。在天下纷争,干戈扰攘、诸侯改立的时代,民心的向背,已成为国家兴亡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教训了。孟子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  相似文献   

12.
三达德指知、仁、勇,五达道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称五伦。《中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又说:“子曰:好字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3.
罗泽南教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泽南一生投身教育近三十年 (1 9- 4 6岁 ) ,始终矢志不渝 ,兢兢业业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形成了对传统教育的独到体认。一、对科举制的认识罗氏认为今世科举之弊皆源于世风之滑颓 ,慕风变向 ,见风使舵 ,避重就轻 ,徒务虚名而置国事于不顾。士风的这一变异远远背离了国家选士育才的本义和科举的规范。他说 :“今日之思欲用世不能不应科举 ,应科举不能不作时文 ,然朝廷之以文章取士者 ,非徒欲其能为文也 ,欲其平日读书明理 ,探四子之精微 ,阐五经之奥义 ,扩其识见 ,端其身心 ,储其经济 ,裕其谋猷 ,以为天下国家用 ,…  相似文献   

14.
志者心之所之也孔子日苟志于仁无恶也又曰。士志于道。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官先事士先志。盖学者一日之志为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忧乐之本也。嵩庵先生作辨志一篇谓人之志向不同其所成卽因而大异或为百世之人或为天下之人或为一国一乡之人。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最劣者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兹就三代以下之人略举其例以申其义。师表人伦以书传道者百世之人也。如汉之伏生传尚书。高堂生传礼。皆于秦火后传遗经。以存绝学。使圣道復明。唐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美学理论方面也有杰出建树。粹灵之气说是他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提出的一个美学原则.他认为:“天地间有粹灵之气焉,万物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粹胜灵者,其文冲以恬。灵胜粹者,其文宣以秀。粹灵均者,其文蔚温雅渊,  相似文献   

16.
<正>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船山,政治伦理思想丰富而又精深,其中关于治理国家必须德法结合的思想,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仍不失其重要价值。 1 王船山反复强调德法并重。他说:“且夫国家之政,虽填委充积,其实数大端而已:铨选者,治乱之司也;兵戎者,存亡之纽也;钱谷者,国计之本也;贼役者,生民之命也;礼制者,人神之纪也;刑名者,威福之权也。大者举其要,小者综其详,而莫不系于宗社生民纲纪风俗之大。其纤微曲折,皆淳浇仁暴之机也。”这就是说“礼制”和“刑名”同“兵戎”、“铨选”、“钱谷”、“赋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埃里希·弗洛姆是位倍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一个原因是他的著述通俗易懂,简练深邃,文笔优美,从而为他赢得了广大读者。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他批判的锋芒触及到了现代西方社会最敏感、最普遍的问题:人从自然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却又沦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人既不是奴隶,也不是机器,人应该成为人之所是,健全的社会应该符合人之所是,满足人之所是,凡与此相悖者皆应受到批判,凡与此相符者皆应受到赞扬;但由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方式与人的健康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人的现实之“是”与人的“应该”相去甚远。弗洛姆对这种状况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他对其理想的阐述,自然而然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9.
公元698年至906年,屹立于东北亚腹地的渤海王国的族属问题,国外史学界常以日本古籍《类聚国史》中的一条史料为准。因该书编者营原道真一生中多次接伴渤海使臣,所录内容又是“在唐学问僧永忠的见闻”,故其史料价值极高。其云:渤海国遣使献方物。……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也。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铜六年受唐册立。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部落,其百姓者,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回首领。土地极…  相似文献   

20.
(一) 治世之本,惟在得人。这里的人,是指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能人,即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贞观政要》93页)汉高祖刘邦在总结他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成败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利,攻必败,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资治通鉴》375页)至于现代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惜巨资搞“知识进口”,因为具有知识的人是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