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市化: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齐驱并驾,才能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两种相对的城市化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成为主流。农村城市化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因而对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城市化可弱化乃至消除城乡二元分…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势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把广大农村排斥在城市之外孤立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就本质而言,这种将工业与农业彼此割裂开来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长期陷于停滞状态。建国几十年来,农业基础不稳、农村闭塞落后、农民依然贫困,一直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沉重羁绊。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我国农村现代化看到了希望,乡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和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一冀,已实实在在地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入手,着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政策建议: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实现我国农村的战略转型;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道路;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等。  相似文献   

5.
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经济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以市场化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是推动浙江经济近二十年来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这一资源配置优化动态过程的两个主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是浙东北地区与浙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相互交融的结果;而“温州模式”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现阶段一个最富生命力和最有前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当前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山东省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表明:一、社会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二、开发建设小城镇,是未来15年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趋向。三、兼业和专业并存,“摆动”和定居并存,是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四、由初级到高级,由小到大、梯次发展,是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万秋月 《云梦学刊》2007,28(1):94-9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村“两委会”作用,加强农村“两委会”建设,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实现社会和谐和走向现代化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能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利益的根本问题来对待。研究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对“三农”的现状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基本判断。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困,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焦点是收入问题。解决我国的农民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不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的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探讨方兴未艾,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向新的“二元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理论依据,解决过剩的农业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9.
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 是事关国民经济大局的大问题,也是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老问题,其根本症结,就是农村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民增加收入。因此,解决“三农” 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积极实施小城镇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杜会转型”理论是一个关涉社会发展范式层面的理论,今天它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但由于这种范式是对“早发”国家现代化历程所概括出的发展范式,故显得已容纳不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了,也就是说现有的“二分范式转型论”的“单层转型”的模式——“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理论,已不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变迁理论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赋于“社会转型”概念以新的内涵,即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来代替现有的“社会转型”理论。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分析框架才能够为我国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三元结构的共时态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成为真正社会转型理论的支点。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在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依然艰巨的大背景下 ,我国南方许多省市的农村却悄然出现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 ,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使土地撂荒现象大面积蔓延。这一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其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报酬均存在巨大“势差”。由于农业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农村始终是我国 1 3亿人口不能放弃的生存空间 ,为此笔者建议 :一要真正重视农业生产 ;二要深化农业内部改革 ;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入手,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可获得可持续农业支持能力的政策加以运用,设计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将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等诸多问题纳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统一框架中进行综合治理,并集中探讨了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民社会保障的实现问题,提出了“土地和保障”并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要不要实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已进行充分讨论,基本形成共识。黄冈地区将有关的调查报告、研究资料和典型经验编辑成书,书名为《迈向对世纪的战略选择》,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实现农村城币化所作的一次可贵探索。该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综合运用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较强现实针对性,尤其在以下几方面有其独到见解。一、把农村城市化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市化的基本思路n这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杨 《兰州学刊》2006,(1):161-164
随着中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焦点。本文在梳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路径依赖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及其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影响,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即只有依靠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逐渐消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城市化是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加速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超过 9亿,不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四个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1.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过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90年代后半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露,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需求不振,物价指数持续下滑 (1999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下降 2. 3%,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1. 3% );二是最近几年经济增长趋缓,始终未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全球资本空间生产流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众多时空交织的空间变革之中。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摒弃了“资本逻辑”的价值诱导,坚持了“人本逻辑”的价值引导,使得城市化的空间规划与生产不再成为资本生产-积累的工具,而是紧密服务于全体民众的福利与和谐。“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通过加强空间要素聚集,利用城市的经济功能促进空间资源的均衡性分配、公共资源的平等性布置、空间权力的公平性保障、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包容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国土空间的结构变革和生产要素的增长贡献变革,同时也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正义性和正当性,构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城市新文明,赋予了人类空间命运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春蕊  常阳 《河北学刊》2012,32(5):243-246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村镇空间“趋紧”和形式“趋近”、优势要素“逆流”与人口“回流”、惠农政策“给力”与产业联动“乏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高效”与农户分散经营“低效”等不协调问题,从“三化”融合角度,提出了优化村镇空间布局、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三产互动、建设特色村庄等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帆  张天帷  吴盼伶 《社会科学》2023,(10):115-1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在实现路径上具有契合于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现代化进程总是伴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等结构的转变,但中国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组成要件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推进的过程,这区别于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现代化的“串联式”进程。在学理意义上,中国“并联式”现代化的判定依据是其具有实现“时间短”、推进“强度大”和发展“形态新”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中国开放背景下的后发优势、大国经济中的地区试验和跨国比较中的制度优势,其中,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独特制度为“并联式”现代化的形成提供了根本保障。深刻理解中国“并联式”现代化的路径特征和形成逻辑,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创新和拓展已有的经济理论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江苏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于 6月 2 1日在南京大学举办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十次会议。本次会议围绕“江苏城市化问题”展开研讨会 ,在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问题上形成了许多共识。一、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 ,促进江苏经济的新发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城市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 ,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已进入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江苏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 ,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尤显重要。南京大学副校长…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与世界上各国相比 ,中国的城镇人口增长率是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所致 ,可以视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因素最密集的地区 ,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 ,经济产出最大 ,经济效益最好。城市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也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从全国不同地区来看 ,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地区 ,人均GDP水平就比较高 ;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大的地区 ,经济增长率就比较高。沿海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率较高 ,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大 ,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率较低 ,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小 ,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今后 2 0年是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 ,有效促进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我国在城乡间采取的“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 ,不仅侵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 ,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机会成本 ,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解放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