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平同志: 六月十三日来信收到。 你所提的问题很好。我的那篇文章的提法,确实有问题。 “某种事物”和“所以为某种事物者”的意义并不相等。其间的关系,是一个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一个名,有外延,必有内涵;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所以,可以从其有外延推知其有内涵。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详载《新原道》第十章和《新知言》第六章。  相似文献   

2.
文章风格和言语风格(语言风格,下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局于不同的科学范畴,前者属于文章学,后者属于语言学严文章风格的内涵多于言语风格,言语风格的外延大于文章风格②。这些,学者们已经谈及。本文进一步从形成风格的因素──缩称“格素”──阐明文章风格、言语风格的内涵与外延,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风格的体系。一、格素简述(一)格素说格素有哪些,中外学者的看法是不很一致的,概括起来,有“侧重说”“并重说”两类。1.侧重说,就是侧重从某一方面因素来指称风格。此说又有两种情况:“重质说”“重形说”…  相似文献   

3.
现有这样一个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否定这个命题得到一个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负命题“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与支命题“凡诗人都是作家”是矛盾关系.又据逻辑方阵,“有的诗人不是作家”与“凡诗人是作家”也是矛盾关系.因此,“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后者的命题形式为“有S不是P”. 现要在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等值于“有的诗人不是作家”,我们能否把“并非凡诗人都是作家”的命题形式也分析为“有S不是P”?我认为不能.  相似文献   

4.
象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冯先生能在“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中对这一重要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以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单一和一般的统一和差别关系的阐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可是,也发觉了有些问题和我以前所理解的有些出入,特提出来请冯先生指教。(一)关于单一的概念问题冯先生说:“单一的东西就是个体——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对象。”如果按照冯先生的说法,就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得失观是从近年来社会现实思想提取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得”主要指的是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后来也指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的增加。前者标志个人向社会的索取,后者则标志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所谓“失”是作为得的对立概念来使用的。相对于前者,相当于个人利益的牺牲,相对于后者,则相当于社会利益的损失。得失观主要是指的第一层意义的得失,即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讲的得与失。本文拟就得失观的认识根源和社会基础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 “意境”是什么?有人说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象,又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典型形象。据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意境”虽然可说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或者包含着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绝不等于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并且,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都有“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过程”一词在我国近年来的民族研究文章中多有出现,但对这个特定术语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本身尚缺研究。本文愿就此谈两个问题。一、“民族过程”的使用和借鉴意义“民族过程”是来自前苏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其俄文是和但后者确指“现代民族过程”或“现代民族发展过程”,外延小于前者。故不论是前苏联学术界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学术界,一般地论及“民族过程”是指。它的英文对应词是EthnicProcess。这即是说,作为学术概念的“民族过程”,一般指泛义“民族”意义上的民族过程。民族过程理论在前苏联学术界的出现历史并不太久…  相似文献   

8.
怎样继承哲学遗产,至今仍是哲学史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上个世纪 50至 70年代的学术文化史,在这一问题上,“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两种观点就曾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前者是“庙堂”的说法,后者则是“山林”的意见。不用说,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冯友兰和他的“抽象继承法”会遭遇坎坷的历史命运。   1957年,冯友兰发表了《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该文认为,某些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两个层面,抽象意义是可以继承的,具体意义是不可、也不必继承的。譬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本体论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一般哲学史论著中所谓“本体”,是一个翻译名词,同样,所谓“本体论”也是一个译名。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也有“本体”一词,其意义与翻译名词的“本体”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没有与西方所谓本体论类似的学说呢?如有,中国的本体论起于何时?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11.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中和之美”,对“中和之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语类》中“不成”的句法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朱子语类》中 4 33例不同性质的“不成”用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一 )《语类》中副词“不成”分为两个 :一个是否定副词 ,意义相当于不可能、不可以 ,一个是反诘副词 ,意义相当于难道。后者可能来自前者。 (二 )《语类》中未见有语气助词“不成”的用例 ,助词“不成”见于宋代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三 )《语类》“V不成”格式既可以表示结果 ,又可以表示可能 ;当宾语与补语同现时 ,《语类》中通常使用“VO不成”格式 ,同时又有极少数“V不成O”模式 ,该格式既表可能 ,也表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一) 逻辑限定和语法修饰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逻辑概念,后者是语法概念。所谓逻辑限定(有的书上称作“限制”),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例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战争的分析: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  相似文献   

15.
概念三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发现,我国逻辑学界对于形式逻辑概念理论的某些问题,尚未正确解决。这里先提出三个问题来讨论:一、所谓“虚假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二、存不存在“普遍的集合概念”?三、概念的划分,其子项是否必须互相排斥?本文想谈谈笔者的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一、所谓“虚假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 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虚假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又有一种意见,认为“虚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浅析李埏,章峰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前者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而后者的合理内核更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至今仍存在分歧。本文就其略陈管见。井田制是我...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内涵上分析 ,中国艺术和美学中实际上有两种“意境”范畴 ,一是以儒家诗学兴会感物说为基础的“情景相生”的意境 ,一是以庄玄禅宗淡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的“物我相冥”的意境。前者表现为浓厚的情绪氛围 ,后者则表现为情冥意融、宁静悠远。故一以“意兴”为本体 ,一以“澄明”为本体 ;一形成情感触物而起、兴发无尽的艺术功能结构 ,一形成动静合一、安恬中见生机的艺术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18.
集约经营是对于粗放经营而言的,后者仅注重“外延”,而前者更注重“内涵”.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偏量的增长转变为高效益、高质量的有机增长,其特征为追求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以可能少的成本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从这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如何转变”这一问题是金融界迫切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过程是一个较长期、艰难的过程,从现有条件出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9.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三、“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企业建设有什么作用?如何发挥它们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的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个新名词,实际上就是思想工作;有的说,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工作的一部份,包括在思想工作之中;也有的说,思想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部分内涵,企业文化是思想工作的外延;甚至还有的说,企业文化和思想工作是“母子”关系,企业文化是“母亲”,思想工作是“儿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