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不少象形字与会意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列举甲骨文中的25个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相对照,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均认为,数以千万计的汉字,从结构上分析,有六种造字方法,这就叫六书。后人却将六书分为两类:一为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为用字法(转注、假借)。但从构成汉字实际考之,六书之二的转注、假借仍是造字之本,不是用字之法。此说始见于汉代刘歆《七略》“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转录于班固  相似文献   

3.
文字发展阶段和方向 世界各民族的文字在最初阶段多是象形、指事、会意的。因而,从造字的那天起,文字就与语音产生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才促进了文字一步一步地朝着表示语音的方向发展。即:文字产生于象形阶段(包括指事和会意),经过形音阶段(以形为主)、音形阶段(以音为主)。最终走向表音阶段。可以说,世界各民族文字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体系。华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历经五千年,华文记载了辉煌璨灿的中华文化,而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中,华文又重新焕发青春,显示了巨大的内在生命力。这一切足以证明华文是一种科学、优美、智慧的文字。华文便于学习 启发智慧(一)华文有一定字理,学习华文有利于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华文是世界上唯一有字理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有“六书”的说法,即古人造字有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心理学家认知华文的实验证明:按照“六书”的原理并结合儿童的特点教学识字…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汉字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历有六大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六书”.名曰“六书”,实际上讲的就是汉字的构造原则和造字方法.“六书”与汉字正字早已结下难分难舍之缘.  相似文献   

6.
表意字是字符表达一定意义的文字。它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有字符所表达的字义, 文字所记录的相应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的语义和字义与所记录的词义 (或语素义 ) 之间的关系———造字理据义。其中, 语义是表意字意义的核心, 是文字的本质。把文字与图符区别开来, 强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 可以避免把文字当语言、把字义当词义、把末流当主流等不恰当释字, 进而正确进行古文字考释。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立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似的产物,汉字由字与外物"形似"的象形字发展到字与外物"神似"的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汉字与外物从现象相似发展到结构相似的相似递进规律.从宏观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发展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相似论启发我们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规律出发去考察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找寻汉字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似的产物,汉字由字与外物"形似"的象形字发展到字与外物"神似"的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汉字与外物从现象相似发展到结构相似的相似递进规律.从宏观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发展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相似论启发我们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规律出发去考察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找寻汉字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自古而今,学术界对假借与通假是不是两个概念、有何区别等问题,总有些纠缠不清。本文欲就此试为一探,权作引玉之文,以俟诸君深入之。 假借者,古人谓之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首为定义并举实例,所以影响最大,后世悉同此说。许氏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  相似文献   

10.
谈天     
天字甲文作■、金文作■,多解为“人形而特大其头。”说方块与园点是指示头顶所在的符号。广西新版《现代汉语知识》沿讹袭谬说:“天是正面而立的人,头上加一横,提示‘顶颠’的意义。”这虽然较之《说文》“至高无上,从一大”和段玉裁“其大无有二也”等人君思想的“会意说”进了一步;但仍囿于黄以周“上其画以象天”的造字法规,一横是“头上青天”的“指事”说,也不可从。天,是一个形声字,当为从人丁声。人形毫无疑义,但不是“特大其头”,方块、元点是声符丁。丁字,甲文有作方块或六角形的,金文有作钉形或元点的。在金器中成字从戊丁声即作钉形,可为佐证。此其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字的笔画与结构是象化的,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就是从大自然和人本身的形象中象化而来。汉字字义的象化表现为:静则为象,动则为词。这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字始终未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主要在于中国人的象化思维与象化的文字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形借理论,并列举出五组例字,这五组字或本为一个字,或本为依声托事,或一字为另一字之义项,皆非因形近而相借.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语体的基本特点是概括的抽象性和高度的逻辑性。带说明从句的主从复合句通常有两个分句组成,主句有表言语、认知、评价等意义的主导词,在结构和语义上不完整,从句由说明连接词或联系用语引出,用以说明主句的主导词,填补主句的句子成分,或者揭示主句指示词的内容。由于说明从句能准确明白地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关系,被大量地运用于科学主体中。因此,说明从句作为一个句法单位,在研究俄语科学语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汉语词义的外部表现形式,词义是汉字形体具体体现的内容。词义的发展会推动汉字字形的发展。字形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形体的分化,这种分化同时又是汉字系统内部的协调和发展。汉字字形分化有异体字分工和造分化字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文字发展求区别、求表达的特性是分化字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实现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间的协调统一,汉字常常通过分化字来调节二者的矛盾。从汉字的记录职能来看,在文字发展定律的影响下,分化字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为分别广义而成的分化字,为分别本义与引申义而成的分化字,为分别本义与假借用法而成的分化字。此外,文字发展定律伴随着分化字始终,既凸显分化的规律,又优化分化的结果,同时也通过大量分化而来的形声字提升了汉字整体的系统性,更加完善了其记录汉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词并不天然的代表任何对象,语词的意义就在于语词的使用上,而理解一个语词的意义就在于获得运用该词的能力.理解一个语词、一个对象,就看是否具有在这种意义场下与对象打交道的能力.理解就成了一种翻译工作.理解既是经验适切性的问题,那么它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永远有更好的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崔崟 《学术探索》2012,(3):136-139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兰 《学术探索》2013,(4):117-121
同源字与同源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源字研究发端于许慎的字原研究,宋元明清学者一脉相承,有继承也有发扬。受现代语言学影响,同源词研究兴起,但学者对同源字、同源词有所混淆。从文字学角度区分同源字与同源词,应从造字人手。分析同源字,首先要抓住字的形体来源,同源字必须要有个共同的造字之源,即字源。其次,还要注意字的意义联系,同源字的意义要与字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2002,(3):109-112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