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秘书长苏仲波等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两党关系史》,是一本比较系统地阐述国共两党历史上两次合作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曲折变化过程的新著。全书约31万字,史料翔实,观点新颖,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不仅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而且吸收了海内外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最新成果,并以大量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这样一个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这个经验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该书除了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又分裂的历史事实作了客观叙述和分析、总结了历史经验外,还对近40年海峡两岸从对峙到松动缓和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了分析,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作了科学论证。是一本适合大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否随着历史的进程“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呢?这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两次分裂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双方竭诚努力,国共两党仍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本文拟通过前两次国共合作的回顾及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总结,谈谈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顺利当选,国民党重新获得地方执政权力,两岸关系面临新的转机。未来国共是走向合作还是对抗?文章从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以及新时期国共两党的接触来分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对未来国共两党合作前提和框架、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内容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大革命,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开始,而又以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告终。但历史证明了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发展,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这在当时国共两党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愿望走到了一起。那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试图从叙述中国共产党确定同国民党合作问题的经过,说明国共两党的共同认识,合作是为统一中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之需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意识形态、美国和台独是制约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敌对情绪减弱,共识增加,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带动两岸经贸持续升温,部分领域人员往来实现双向交流,这是国共关系演变的主流。与此同时,美国积极谋求提升“台美实质关系”层次,抬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台独升级,统独之争激化。四大制约因素,两种发展态势,导致国共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国共两党外交领域斗争激化;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进程长期化、复杂化;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持续增长,半官方事务性接触迈入制度化阶段;两岸政治谈判面临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国共两党关系史上,尤其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王世杰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这一时期,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及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央设计局负责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重要职务,是蒋介石特别倚重的智囊,是蒋重要的高级幕僚和顾问。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王世杰作为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经常对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建言献策,他多次提出政治解决的方案,寻求缓和国共冲突的办法。他参加了国共两党之间举行的主要谈判,并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产党与国民党交涉时往往以王世杰为主要对手,并把他作为谨慎合作的对象,其他民主党派也常常把王世杰视为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向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令金 《东方论坛》2020,(2):122-136
重庆谈判一度是抗战胜利后政治舞台上的头等大事,关系着中国前途命运,影响着国际形势发展。国共两党谈判代表顺应形势,尊重民意,为争取和平统一、民主建国付出艰辛努力,达成一定共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由于国共两党在阶级属性、价值取向、目标追求诸多方面相距太远,使得谈判结果及其实施不尽人意。这次谈判,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延缓了内战爆发,喊出了党派平等合作、政治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期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通过两党遇事磋商谈判这一特殊的合作形式得以坚持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一特殊合作形式的运作,经历了“三次反共高潮三次谈判,三次谈判后又继续谈判”的过程,呈现出波浪式运行、内部充满着矛盾、不平衡性等特点。深入探讨国共关系这一特殊形式的运作及其特点,认真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有益于以“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形势与潮流莎士比亚曾写道:“人类生活中有股潮流,赶上这股潮流就会发财致富,而如果错过了潮流,他们人生的航船就会陷于浅滩和苦难。”当今的世界潮流是: 1.政治缓和。从对立走向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已成为世界潮流。既争夺又敌对的双方越来越愿意相互接近和相互联系,不同理想或有利益冲突的国家,越来越愿意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合作协泌。建立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哪怕是最尖锐的问题)的政治机制,是在存在分歧和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能够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谈判中谈判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及谈判中采用《孙子兵法》中各种战术对谈判语言的影响及作用。通过实例分析 ,作者发现 ,在谈判这一特定语境中 ,谈判者根据谈判的实际需要 ,运用各种战术 ,时而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又时而违反这两个原则。谈判者对语用原则的灵活运用奠定了谈判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在这14年当中。国共两党逐步走向化敌为友,成为合作抗日的同盟者,建立了以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了全民族长达8年之久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最后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尽管抗战中后期国共两党关系发生逆转。但两党合作抗日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3.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真实意图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促进了人民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通过对等谈判处理两党关系的合作途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基本经验,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真实意图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联合政府是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谈判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共七大的一个政治主张。中共七大提出联合政府主张既不是参加政府,也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要通过改组后的联合政府实现各党派合作建国的愿望,使中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总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事变发生后不久,便使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对立、停战走向携手合作,酝酿已久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抗战开始到武汉保卫战期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合作抗日,关系比较密切。两党虽在政见上有所不同,而且矛盾很大,但终究没有破坏统一战线,各自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光辉篇章。认真研究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特别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共关系出现的特殊局面,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关系中的磨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激化阶段和相对缓和阶段,各阶段是相互连续的,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在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内容上以武装冲突为核心,其它为辅助;范围遍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存在磨擦的原因是国共两党阶级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两党最终的抗日目标不同,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奉行的反共政策造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破裂的根源在于中日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合作,并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始终未能制定出双方都同意的成文的政治纲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并不等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没有政治基础。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不可能合作的。那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中华民族。 首先,抗日是中华民族和国共两党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需要国共两党的努力和合作。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成功地实现了两次合作。两党尽管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纲领不同,政权性质不同,但为了同家民族利益,国共双方以民族大义为宗旨,在共同抗日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能坚持以至于取得胜利。历史发展到今天,祖国的和平、发展与统一,是任何政党都无法抗拒的潮流。而国共再次合作是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近几年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中,我们也看到这种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