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推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证立方法,文章在区分类推之结构与功能的前提下展开.类推的特别结构是:它以一项调整与待决案件相似事实的既有规范(类推基础)为出发点,通过一般化得出一项适用范围更广的规范,从而将待决案件涵括其下.类比"推理"并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要求,其法律确信度取决于类推基础的一般化是否足以令人信服.应与类推结构相区分的是它的功能,它作为证立手段,既服务于狭义的法律适用,亦可作为法官进行法律续造的手段.一直以来,默示类推与明示类推都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民事判决中的证立形式之一,大多数类推的适用与拒绝都是以结果导向为前提进行目的衡量的产物.区分类推的结构与功能同样有助于解决刑法和行政法领域的类推问题.  相似文献   

2.
诉讼证明“真”的标准体系的科学重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吸收符合论、实效论、融贯论、语义论等真理学说的理论精华并对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等证明标准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真的标准体系: 真的保证性标准就是“命题与事实符合”,它是对真的规定,是真的识别标准;真的核证性标准由真的证实标准和真的证明标准两个部分组成,真的证实标准就是“命题与经验证据符合”,真的证明标准就是“命题与科学证据符合”,它们是对命题真性的提示和展现,是真的证成标准;真的有效性标准就是“命题与实体法律规范和程序法律规范符合”,它是真命题的“有用性”、“能用性”的评价标准;真的现实的合理的可接受标准就是“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这个标准体系澄清了以往证明标准问题上的理论混乱,使真的各种标准在诉讼证明实践中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作者认为,这种标准体系才是科学的完整的,因而也是司法实践应当遵循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继成 《求是学刊》2014,41(6):43-53
在罗素的相关哲学著述中,我们可以根据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定属性,这些特定属性是否"被知道"以及是否为主体所"感兴趣"等标准,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角度将事实区分为肯定事实与否定事实两类。事实的逻辑结构是:事实=事物±属性;F=±G(a)或F=±R(a,b)。事实的逻辑结构决定命题的逻辑结构。事实是命题的真值制造者:真的肯定(否定)命题因指向肯定(否定)事实而真,假的肯定(否定)命题因指离肯定(否定)事实而假。因此,肯定事实是真的肯定命题之真与假的否定命题之假的制造者,否定事实则是真的否定命题之真与假的肯定命题之假的制造者。与肯定事实一样,否定事实也是人们决策和行动的客观依据。由于罗素没有将时空状态作为事实分类的标准,没有揭示出否定事实的发现机制,因而对许多否定命题的真假无法做出有效证明,他的否定事实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司法过程中的法律-事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乍看起来,司法过程中的事实在法律面前处于一种完全消极的地位:它必须通过法律的裁剪、规范、加工,才可能进入司法结论.这也正是当前既有相关理论的一般认识.然而,如果深入考察作为司法活动前提的立法之本质就会发现,法律对事实的支配作用其实并不限于“加工”,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事实的创设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剖析非典型案例的判决过程并对其影响作一种长距离的考察,则将发现事实有时又会反向催变法律.从理论上厘清法律与事实的这种双向关系,既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司法过程,也可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法律(之治)是一种实践理性”这一经典命题,还可能有助于我们处理法治的普适性与正义的地方性两者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法律解释中的数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林 《求是学刊》2008,35(1):90-95
法律与数学存在相似之处.裁判者是否能援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在疑难案件中发现或设定一条辅助定理.可旁证法律解释最终能否获得"真的"或普适意义上的客观性.通过个案分析表明,数学证明中的病例排除法、例外排除法、辅助定理整合法对评判裁判者的解释是有启发的.但由于数学命题与规范命题的差异,以及法律解释自身的特殊性,数学思维在解释中的"运用",终究只是一个表象、一种修辞.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造与生两个概念,通过对过程神学家考夫曼创造性就是上帝命题中的创造性之概念的分析以及对他与南乐山和杜维明的批评,指出其论述陷于宇宙进化和发展论领域的事实,从而揭示出其观点在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乏力,得出创造性只是上帝的特性之一而不能是上帝本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曾益康 《社科纵横》2011,26(4):79-81
《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中应用的结果。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合法之法何以可能"是本书的核心命题。正是围绕这个命题,从事实性与规范性的双重层面,从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视角,从法律的双重功能,从理论与经验领域重建合法性,展现了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书讯     
居伊·塞契罗:《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版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共141页)中,作者塞契罗反对多数现代美学家的主张:审美仅仅是主观的活动,他试图建立一种客观的美学理论.作者提出了美的定义,解释了为什么对美的事物的感觉是愉快的,探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美.作者认为,对于审美判断客观性产生怀疑,部分地是由于美的事物相互间差异极大.而且"美"的性质也十分复杂.但是作者认为,这些事实并不证  相似文献   

9.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力图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学说.在这一理论视野中,霍耐特试图重新为法律奠定一个道德的基础,把法律视为承认运动的环节之一,从而超出了近代以来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求是学刊》2006,33(4):93-98
文章试图从司法裁判过程的不同阶段,说明在证明案件事实、明确规范事实、得出个案法律结论的活动中,实体正义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得出实现实体正义的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并指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一般关系和强化程序正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思想史上,特别是在现代逻辑哲学中,否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现代西方逻辑哲学是与否定问题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否定问题既是其理论起点之一,又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其理论难点之一。否定问题主要包括否定的定义和本质,是否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事实(负事实)存在,以及否定命题与肯定命题是否具有同等地位这样互为相关的三个问题。本文着重辨析的是现代西方逻辑哲学中关于否定的定义和本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尽管各国采用的违宪审查制的类型不同,但建立违宪审查制的理论基础是共通的.将宪法的最高法规性作为违宪审查的理论依据是实施违宪审查制国家的共同认识;保障基本人权是宪法最高法规性的基础价值所在,也是近代宪政的真正目的所在;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国民基本人权,从而达到一种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是宪政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违宪审查制赖以存在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司法权在民主法治国家,是维护法律实施和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立法权或者行政权侵害基本人权时,作为基本人权的救济手段的司法权往往担负着"宪法守护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张立平  苏立新 《社科纵横》2007,22(12):50-53
什么是推定历来是学者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推定是推理、推论、假定或拟制;有人认为推定是规则、制度或司法证明的方法。本文认为这些有关推定的观点,在各自的范畴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囊括推定的多重属性,推定在法律上的定义应当反映其性质的各个方面,指由一定事实的存在经推理而认定另一事实存在的证明方法或结果,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相似文献   

14.
陈福胜  秦军 《学术交流》2007,10(9):55-57
合法性是现代社会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被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在历史沿革上,合法性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曾经形成了形式主义合法性、规范主义合法性和重建性合法性三个类型,在整合三种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合法性内涵包含着三个要素,即自愿性的认同或同意、符合一定的规范标准与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在西方文明内部,合法性正经历着危机,合法性的评判标准成为争议的核心。随着合法性主体的多元化与合法性客体的日渐扩张,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应表现出同一性,在法学理论研究上,合实效性、合理性与合法律性三个维度应当成为合法性评判的实践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世骏 《求是学刊》2006,33(5):41-48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既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实践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的政治—法律含义的哲学问题。从讨论“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或“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入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他所谓的“商谈的民主理论”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并设法在这个新的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辩护社会主义理想。厘清哈贝马斯的政治—法律理论的复杂论证,研究这个产生于特殊语境的理论的可能的普遍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6.
陈振一 《学术交流》2005,(11):54-56
我国实现现代法治的制度性建构尚需在四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一个以私法基础、公法优位和社会法制约为格局的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其二,形成具有自治地位和足够资源的独立司法系统,当务之急是保障司法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司法裁判所具有的公信力;其三,奉行与严格的法律解释传统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自由解释理论;其四,形成具有独特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休谟问题划定了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要拨开休谟问题的理论迷雾,必须在具体学科领域限定其理论语境.在法学语境中,自然法思维和法律实证主义都秉持了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理论模式.然而,无论是自然法思维,还是法律实证主义,都无法避免无限递推的论证循环,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哲学层面遭遇崩溃.这对于我们在法律方法论上超越和重构司法三段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宪性推定的司法方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推定.合宪性推定方法为挑战制定法违宪的当事人设置了一种责任负担,要求其提出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制定法"明显违宪",否则将推定该制定法合乎宪法.合宪性推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问题,而不是纯粹的事实问题,虽然也离不开事实.合宪性推定在司法实践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消解疑难案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事实发现理论以对案件事实真相的追求为目的而无视或轻视程序的作用,最终导致程序的失灵.作为事实发现理论的替代性理论,法律事实建构论在强调主体对于法律事实的主观建构的同时,特别凸显了程序在事实形成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法律事实建构论下程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为法律事实建构活动提供了一个空间.法律事实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开场陈述、举证与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