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汤一介《中国文华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是钱穆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该文的“前言”中钱先生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又说:“我深信中国...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 0月 1日至 3日 ,由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荆州市人民政府和荆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荆州凤凰文化研讨会上 ,来自北京、广州、四川、湖北省等各地专家学者 ,就凤凰文化的渊源、内涵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凤凰的源头与楚人钟鸟崇凤凤凰的源头 ,是与会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鸟夷》提出“楚之先祖为祝融 ,近人多以为即‘灌马兜’与‘丹朱’亦鸟名 ,则楚人似本亦以鸟为图腾之族”说法以来 ,影响深远 ,至今不少学者仍持此说。会上 ,有的学者引用老、庄…  相似文献   

3.
论陆宗达、王宁的《说文》意义之学宋永培《说文》意义之学是《说文》汉字学中基础的和核心的学科。在当代,《说文》意义之学由陆宗达、王宁先生加以全面的发展,并作了精审的总结①。一王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学’是以研究意义为中心的。形和音(文字、音韵)都...  相似文献   

4.
《竹取物语》是日本古典竹之物语,是日本竹文化的象征。选择了平安时代竹分布,发光、黄金与心情,三月、成长与命名,"根元"与"三寸",化生,升月,在人间时间,"伐竹翁"的意义等8个方面,系统梳理并考证《竹取物语》中的日本竹文化及其生物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在人民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歌的起源问题也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是民歌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民歌源于何方?一说起源于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吕氏春秋》说帝尧时代有一位音乐家,他“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有人则错误地归结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王者功成作乐”(《乐记》);传说中有皇帝的乐官伶伦,他“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因凤凰系子虚乌有之物,且又说“取竹……而取吹之以黄钟之宫,”而…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早期的代表作《凤凰涅檠》,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优秀诗篇,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刻划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去,人们对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本文不嫌浅陋,亦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凤凰、火 诗人明确地说过:“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创造十年》)又说:“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有的同志以诗人的这两句话为依据认为:“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死灭”,凤凰的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一九五九年吉林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以后不少人袭用这一观点,或说凤凰“象征我们可爱的祖国”(谢本良:《在烈火中新生》,刊《江西文艺》一九七八年第五期),或说“诗人歌颂的凤凰是祖国和民族的象征”(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7.
文化史学与历史哲学张富祥一文化史学的传统,着宽泛一点说并不始于近现代。例如日本文化史学的代表学者西田直二郎便认为,在日本,这一传统就存在于《愚管抄》、《神皇正统记》及《读史余论》等古典史著形式中(《日本文化史序说》)。同样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中国、在西...  相似文献   

8.
日本8世纪初期地志《风土记》是各地地理、风俗、名胜、物产等的综合性记载文献.基于日本竹文化的视角,解读《风土记》中的竹、篠、笹、箭、蓳、笋等竹类意象,解析8世纪初期日本列岛诸国所出现竹类的竹种名称、文化内涵及其分布概况,再现上古日本竹文化的丰富性、深刻性特征.研究认为:金竹(桂竹)分布在常陆国、播磨国、出云国、因幡国、萨摩国;篠分布在出云国、肥前国、大和国;笹分布在播磨国;矢竹(箭竹)分布在常陆国;蓳分布在肥前国;笋(金竹笋)出现在播磨国.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中与“羊”有关的字仅有三十多个,它虽然只占《说文解字》的一小部分,却凝聚着先民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想观念,存贮着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羊,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还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人传统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以及礼仪法则等都与“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各层面的质素,都被它统摄下来。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字所贮存的正是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正是汉文化的原型。这样,汉字就有特殊的文化解读功能。要考察中国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我们如果从《说文》及《说文解字注》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轨迹。因为这个课题很大,仅就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成一本书,所以这里只能大题小作。现在不妨先从风俗礼仪这几个字谈起。先看“风俗”二字。《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日明庶风,东南日清明风,南方日景风,西南口…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篇,对我们研究易学诸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可以获得如下五点认识:《筮法》是用蓍草占筮的占卜体系;其数字卦一定是两个并列的六画卦;《筮法》在解释吉凶卦象时与《周易》卦爻辞无关;《筮法》的八经卦名称与《归藏》是一致的;"卦位图"与《说卦》有关,可能晚于《说卦》。同时还有五个问题值得总结讨论:商、西周数字卦与楚简数字卦是否一脉相承?传世的《周易》,八、六什么时候变成阴爻?"卦位图"中的坎离反转如何解释?商周数字卦分为用"七"与不用"七"两种占法,《筮法》中为何不用"七"而用"一"?《别卦》的卦序有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对梦的探索是人对自身的反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梳理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成因、本质,对梦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梦说先进水平。《管锥编》还探讨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不可与说梦者,亦不足与言诗”,“欲‘烛’知‘心境’,必‘蹈’勘‘梦区’”等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促使我们认真地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理论,但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的巨大成功,引起了欧美管理学界的震动,1981年,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其著名的《Z理论》中提出:“向日本学习”。正当我们对欧美管理理论趋之若鹜时,美国人却惊呼向日本学习,而日本企业家又说他们在管理思想方面向中国学了不少东西。日本学者伊滕肇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的”,他们希望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找到人生哲理和经营之道。所谓日本企业家“六十年代学‘孙子’,七十年代学‘三国’,八十年代学‘老庄’”就是生动的反映。“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穷则变,变则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格言、警句成了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被誉为“中国智慧之海”和“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不仅成为日本企业家的“必读之书”,而且在英、法、俄、美等国也均有译本。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号召当今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各大报刊都出现了一个新闻热点:关贸总协定和中国即将“复关”。在传播媒介的舆论大战中,《信息日报》则断言:“中国‘复关’后,保护民族工业的呼声将不绝于耳。”那么,什么是关贸总协定?为什么《信息日报》要提出保护民族工业的话题?关贸总协定全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简写GATT)。它是由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在日内瓦签订,并  相似文献   

15.
传统易学将《周易》分为象数与义理两部分内容。本文认为:数是与筮法结合在一起的,两象则属义理系统。筮数的作用是定卦家,象理的作用是断吉凶。象理系统主要是对人事存在和变化状态及其可能导致之结局的模拟,是古人长期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周易》的实质和精华。《周易》筮法确定卦爻象的偶然性,决定了占筮结果多不能与占问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故《周易》的占筮原理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卜"与"筮"都是预测吉凶的。"卜"运用预测者的特殊感知预测事物,"筮"则需要借助理性的数字计算预测事物。从"卜"到"筮"表明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容易使人脱离或远离实际事物本身。从"卜"到"筮"的演变过程中,古代巫师的至尊地位逐步丧失,相应地巫师的特殊感知能力和威力也逐步消退。在卜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所包含的哲学成分逐步取代了其预测功能,此时卜筮文化就被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所取代。各种智慧形式都是人类自身无限潜能的外显,人类自身的强大功能被外化出来之后,便不得不依靠这些外化的"工具"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当科技理性主导一切的时候,其消极影响也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日本成立了拥有120多名会员的“老舍研究会”,还率先出版了《老舍小说全集》;欧美等国也纷纷翻译老舍的作品;前苏联的一位教授说:“在苏联没有‘老舍热’,因为根本没有凉过。”老舍的作品在那里行销数百万册。  相似文献   

18.
“隐含”浅议竹钧所谓“隐含”,指句子的一种语义解释。①“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②这是吕叔湘先生对“隐含”这个...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后文学派的代表作家安部公房在小说《红色的蚕茧》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异化现象,人的存在的不舍理性这种病态、畸形的社会现状。小说中的几个主要象征性事物:“无‘家’可归的‘我”’、“女人的‘笑’脸”、“手持棍棒的‘他”’、“红色的蚕茧”及“发现蚕茧的他和孩子的玩具箱”,影射了战后的日本人对日本前途的迷茫、悲观绝望、孤独无助的普遍心理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影射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制度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使人民处于更加悲惨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