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0年9月下旬,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进攻中央苏区。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用的所谓“总战略方针”,实际上既包含了主要用于对付苏区及周边白区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战略,也包含了主要用来对付红军主力部队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军事战略,由这两个战略方针构成的“新军事战略”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军事政治战略战术。但此时的红军和苏区被“左”倾错误领导所统治,红军被迫执行“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进攻路线,以致未能打破敌人的这次“围剿”,兵力日少而苏区日蹙,红军于1934年10月被退出中央苏区和其它苏区,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2.
1932年冬,刘少奇离开上海进入中央苏区,不久担任领导全国和苏区工运工作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从此开始了对革命根据地工业企业领导制度的有益探索。一、首次提出组织“三人团”管理苏区工业企业,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工业企业领导制度的雏形1932年,中央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邹巧灵 《云梦学刊》2002,23(4):31-33
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国际日益重视苏区和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它为共产国际支持下的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地位以实现对苏区和红军的控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它同时又使毛泽东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党内的地位不断上升,为遵义会议最终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宣传工作的原则及其风格廖正本一、苏区宣传工作的原则中央苏区的宣传工作,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宣传工作,处在敌人长期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战争环境里,因而具有特定的原则。第一、宣传工作必须置于党的...  相似文献   

5.
论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是整个苏区建设中最可引为自豪的事业之一。它把革命前文化十分落后,人民愚昧无知的偏僻山区,变成一个到处充满琅琅读书声,个个精神抖擞喜形于色的“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苏区文化建设取得的骄人成绩,以雄辩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一、中央苏区的文教事业空前繁荣中央苏区所处的赣南、闽西,是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土地革命前,这里的文化教育完全操纵在豪绅地主的手中,广大农民及其子女根本没有受教育学文化的权利与机会,造成文盲占人口的80%以上,妇女几乎100%不识字。而中央苏区建立后,这里…  相似文献   

6.
1931年3月上旬,任弼时等三人从上海出发,经闽西,于4月中旬到达苏区中央局驻地江西宁都县青塘,代表中央处理“富田事变”。随后,他便参加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担任组织部长,1932年起又担任苏区中央局副书记。1933年春博古等进入中央苏区组建新的中共中央局以后,任弼时仍担任中共中央局组织部长,直至1933年5月离开中央苏区,前往湘赣苏区,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史》何友良余伯流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央苏区历史的研究,佳作迭出。《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是他的一部最新的力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在苏区经济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苏区经...  相似文献   

8.
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军队“围剿”中央苏区10万红军,以10万军队“围剿”阂浙赣苏区1万红军。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当时由博古任总书记,共产国际顾问李德负责军事),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范围由纵横各近1000里缩小到各仅300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千方百计开拓银行的资金来源,为的是增加留在银行的存款额,用以开展对苏区农业和手工业的贷款投放支持生产。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节省储蓄和对外贸易增加存款、投放贷款扶持农工商业、从农工商业的行业利润中汲取银行存款等。在实践过程中,中央苏区恪守存款与贷款投放的利息标准,将银行资金全部用于根据地建设上,严格遵循苏区银行事业建设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54-162
中央苏区社团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一方面填补着传统基层权力组织和社团组织崩解后的权力真空,另一方面则发挥和担当着多种社会治理功能。具体来说,在扩大中共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实现苏区政权对社会的全面整合,巩固苏区政权的社会控制,提升苏区政权的社会治理效能等诸多方面,中央苏区社团组织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共施政方针的回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苏区出现信任危机,多次发生大批群众集中逃跑事件,对苏区士气人心及反“围剿”战争的进行形成很大消极影响。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共中央逐渐采取措施,纠正“左”的错误,采取符合群众利益,切合当时当地实际的施政方针,获得群众的欢迎,原先逃跑的群众出现回流,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民众也向苏区流动。  相似文献   

12.
1932年至1934年在中央苏区轰轰烈烈开展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政权后,第一次用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手段,为保卫和巩固红色政权,发展苏区生产,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自觉自愿开展的群众生产活动。它为极大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促进苏区生产力的发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发挥丁积极的作用,写下了我国劳动竞赛史上的第一篇章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科院研究员余伯流、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凌步机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这是一部论事宏富、新见迭出的中央苏区史研究力作,作者在苏区史研究的创新上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新成绩。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群相竞起,盈车嘉穗,收获极富,中央苏区史因而成为一个达到了相当深度的研究领域。余伯流、凌步机先生分别在南昌和赣南长期治中央苏区历史,积累自然丰厚。他们挟20多年“苦心经营”之功,博综史实与众论,吸取史学界尤其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  相似文献   

14.
苏区文艺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艺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征。中央苏区不仅存在时间长,而且在全国苏区中面积最广、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苏区战斗艺术研究的样本。在传播本体、传播机制、社会情境与理论来源等方面,中央苏区战斗艺术存在相当广阔的理论提升空间。从渠道、场域、过程、群体等方面考察,中央苏区战斗艺术传播具有组织性、集体性、仪式性、互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开始了执政建设工作,法制建设也顺利展开。宣传教育是法制建设的先头兵。为了让苏区群众接受法律、法规、政策、法令,中国共产党人从传统、主流宣传教育路径着手,积极吸纳群众参与,为苏区法制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郭荣华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是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和最高水平。研究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整个苏区历史乃至整个中共党史都有着重要作用。(一)中央苏区地处经济落后的偏僻山区,革命前,那里的文化教育完全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解放、社会保障、卫生防疫等方面。苏区的社会建设对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推动中央苏区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术界对中央苏区文化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是范式传统、方法单一、立意不深,大多局限于就苏区文化谈苏区文化,体现不出中央苏区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当前,要深化中央苏区文化的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理清中央苏区文化的内涵;第二,进一步梳理中央苏区文化的发展脉络;第三,转换视角,深入研究中央苏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第四,拓宽视野,深入研究中央苏区文化与五四文化传统之关系;第五,创新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文化传播与中央苏区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02-107
中央苏区的报刊传播工作是第一次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崭新事业,其所发挥出的功效是极为显著的。概括起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苏区群众的政治觉悟、掀起了共克时艰的运动浪潮、形成了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中央苏区共产党人在新闻宣传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探索,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笔精神遗产,为我国新闻事业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筠门岭镇是江西通往广东,福建省的交通要道.中央苏区时,中共会昌中心县委就设在这里。 1932年6月,蒋介石向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为加强边区的领导,根据中央局决议精神,江西省委于6月间决定成立会昌中心县委,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