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新闻学不只“新闻学”一个名称.在它的近代众多用名中,“报学”一度与“新闻学”形成抗衡之势.无论是什么替代的用名,无一不是英文Journalism的对应词,一些分歧也来源于此.“新闻学”一名在近代将近半个世纪( 1903-1949)的实践中,占据上风,但新闻学科用名上的纷争并未终止,这一纷争也揭示了新闻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新闻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抓住了新闻传播这一基本要素,从而超越了报与刊、纸质传媒与电子传媒的界限.报学作为新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看法逐渐在新闻学术界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国新闻学是因应国内外天翻地覆的新局面,还是停在二三十年前原地踏步,已成为关系重大的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度激活新闻学的生机和活力,如今文化自觉"新时代"更为新闻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敞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新闻学与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新闻与传闻、普遍性与中国特色、普世化与中国化等若干问题,以期对新闻学的现状与未来"阐幽发微",略论一二。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商品经济环境下的新闻本不具备政治属性。大众报刊出现迅速提升报刊的影响力,其后阶级意识崛起、政党斗争加剧以及军事战争不断,增强了新闻的政治属性,促使现代新闻事业及新闻学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斗争、宣传的污名化与利益集团对报刊的操纵使得新闻学的政治话语出现了危机,传播学、新闻商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试图在这种背景下淡化新闻学的政治色彩,却始终未能摆脱其所承担的维系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使命。在探索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上,必须把"政治带回来",实现新闻学"再政治化",同时处理好新闻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历史与政治逻辑基础,也意味着"政治"必然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话题,而如何在"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追寻中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4.
冯列山是第一个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新闻学研究德国的源流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抗战时期他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领域颇多建树.不同于当时的留美新闻学者多关注于新闻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他对新闻学研究更注重对新闻学元问题的学理阐发.但这种德国式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模式,在抗战救亡的大环境下,并不能因应抗战对宣传人才的需求,因此没有形成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发展传播学与发展新闻学还处于较为混沌的状态.实际上,二者同中有异又联系紧密,不可分开.构建中国发展新闻学,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新中国新闻学的演进脉络考察其知识图谱,以探寻新时代新闻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路线图。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新闻学也经历了从"人民新闻学"到"现代新闻学"的变迁,学科理论的主轴从"政治"转向"科学"。与此相应,新闻学已从社会动员与政治运动的一整套有机经验,蜕变为正规化、职业化、学院化的新闻知识生产。如今,这一制度化并日渐内卷化的"现代新闻学"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呼应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重思"人民新闻学",超越"现代新闻学",寻求守正创新的一种整体性方案——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新闻学·新闻传播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Journalism与Communicaltiou 新闻学在英文中称journalism,其词源是journal,即报纸杂志以及其他一些出版物的总称。本世纪20年代以前,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和期刊,用journalism这个词表示“新闻学”顺理成章。旧中国的新闻学被称为报学,也多少与此有关。不久出现了广播。这一不受空间和受众文化程度限制的传播媒介很快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报刊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动摇。正当一部分报人感到惶惶不安的时候,集声像于一身的新闻纪录电影又开始活跃起来。很快电视又闯入人们的生活。于是,有人开始  相似文献   

8.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背后,潜藏着不同学科试图超越逐渐陷入困境的二元论思维的努力,这为当下的新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引领下,立足当代情境和中国场景,借鉴哲学社会科学"实践转向"的理论视野,探索新闻学的"实践转向"——即从传统的二元论走向多元互动的关系建构,从表象式的静观走向行动导向的参与,从本质主义的规范知识走向描述性的经验研究,从而为当下新闻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入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显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但乡村作为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乡村新闻传播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传统和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一次卓有成效的、现代性意义上"再造中国"的伟大社会探索,理应被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视阈,进而形成一整套从乡村实践中提炼出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以新闻传播实践倒逼新闻理论,有助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同时还能以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学有自己的理论内涵和科学品质,也有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基础,其学科地位应得到 充分肯定。新闻学不仅要研究新闻事业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也应研究媒介经济、传媒业经营与管理。为 适应新世纪新闻事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应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文化、社会体制和个人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现今并没有形成牢固一致的专业理念,新闻离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还有较远的距离.和新闻专业主义联系甚密的新闻传媒教育虽然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新闻从业人员处获得足够的尊严和较高的评价,目前来看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加强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将是新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新闻理想与理想新闻不只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也是有内在关联的两个问题。本文梳理了新闻理想和理想新闻的内涵、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新闻理想是理想新闻实现的主体条件,理想新闻是新闻理想得以实现的基本标志。要实现新闻理想和理想新闻,新闻主体还需具备一些基本的新闻信念、精神和热情等。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如何形成非职业新闻主体所认可的新闻理想,也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关于新闻叙事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忽视话语、叙事话语在新闻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差异,本文辨析了"话语"词典意义与学科意义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叙事话语"在经典叙事学与后叙事学中的重大区别,分析了"话语""叙事话语"其后的哲学思潮背景,在明确新闻叙事学的应用新闻学根本属性基础上,论述了"叙事话语"在应用新闻学与理论新闻学或传播学不同研究领域内异同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新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新闻界,是从业者致力于新闻理想的一次努力。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些地方性报纸和电视节目改革的开展,不仅使这类媒体和节目本身成了学界探讨的热点,也使得“公共新闻学”一词被引入国内的新闻传播实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从其诞生开始,公共新闻学所提倡的理念和进行的新闻实践,一直是具有争议性和探索性的话题。本文从公共新闻学的发展和现状出发,着重对其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和业界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业史的研究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已形成一套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融合、交叉,新闻史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正酝酿着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以即将来临的21世纪学术研究的特点为基础,对比较新闻史学这一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融合新闻"是从应用新闻学视角对媒介融合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与研究。对西方国家传媒集团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了考察,对中国刚刚起步的"融合新闻"实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值得深入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白水的新闻思想的个性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开启民智为宗旨,大力倡导白话报刊;二是追求专业主义品格,以“说人话、说真话”为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