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朱元璋对外朝和内辅领袖的猜忌,明朝内阁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被明确为像以前朝代那样普遍存在的具有政务统筹、内辅作用的机构;而行政体系运行的惯性又要求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存在。明代朝野对于内阁的指责,既有不尊祖制、越位,又有缺位、不作为。而明朝人士关于阁臣"只备论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与"虽无相名,实有相职"的矛盾性论断,恰恰反映出内阁地位的尴尬和明朝中枢制度设计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嘉靖以来首辅传》是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一部有关明代中后期内阁辅臣事迹的传记史书。该书是较早研究内阁制度的专书,因为史料丰富,详实可靠,所以成为《明史》相关传记的史源,其中有些记载可以弥补《明史》的阙漏。虽然也有些不足,但其史料价值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3.
翰林院在明代政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翰林院和内阁的关系对明代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内阁是在翰林院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内阁权力的发展,逐渐摆脱了翰林院的限制,发展成内阁的储相之所,内阁学士是翰林升迁的主要途径和出路。经筵日讲是封建制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翰林官为皇帝讲读经史,阐析文义,剖析朝政,从而影响到明代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一、内阁制度的由来及其组织内阁制度创自明代。明史记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以统领众职。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维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洪武二十八年勅谕攀臣说:“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者,论  相似文献   

5.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会末期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成为有明一代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内阁制对明代国家政权运行机制产生的重大政治效能 ,在其形成、职权、地位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一、明代票拟制度之考述明制,外廷臣工章疏经通政使司呈内廷交皇帝阅览后,发至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拟作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面进呈皇帝,称为票拟,亦称拟票、票旨、条旨、调旨。皇帝如同意内阁草拟,即亲自或交司礼太监以硃笔照批于章疏下发,称为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拟,称为改票。或有章疏呈皇帝后不发内阁,不作处理,称为留中。票拟是随内阁制度完备而形成的制度,有关形成时间最早一种说法是为宣德中。但此  相似文献   

7.
内阁是明清两代设于内廷的一个重要中枢辅政机构,在内阁的孕育与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统治者皆施行向上集权和向下分权的手段,以达到君主的绝对专制与宰辅集团的分权制衡目的。在高度集权之下,有限分权还有其必然的原因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夏言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也是明代第一个被杀的内阁首辅。他在历史上有着突出贡献:在政治上加强内阁权力,限制宦官势力,整顿吏治,重视人才选拔,改革科举制度;在经济上查革冒滥,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查勘庄田;在军事上巩固边防,击安南收国土,议复河套以取百年功。明中期阁权以及阁权与皇权之争十分激烈,夏言遇到强有力的政治竞争对手排挤,自身骄慢又引起明世宗不满,最终造成他悲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程度的因素对明代宦官专权进行分析,指出明代宦官的文化程度高对宦官专权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是明代宦官专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度使官员的思想受到禁锢,死板化,而宦官通过一些途径知识化,思想灵活,且奸诈,使宦官与内阁争权时,有了知识储备,可以相抗衡,甚至压过内阁。  相似文献   

10.
高拱生活在明朝后期,由于看到用人制度的腐败及其严重后果,在对当时官吏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的思想,利用自己内阁首辅掌管官吏的职权,大力推行实政用人改革措施,革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场弊端,激活已经衰退了的用人机制,提高机关衙门的办事效率,维护正在衰落的封建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开创了明代吏制改革的先河,并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朱元璋亲颁《大明律》,严令:“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斩”。然纵观明史,朋党之争迭兴不休,尤迨中叶趋末,阉宦为祸酷烈,朋党论争炽盛,终酿成亡国之患。探其原由,除封建专制统治必然性之根源外,揆诸史实泰半之因乃不得不从明季政治制度中去查寻追究。本文谨就明代内阁与朋党论争的关系方面,略作论析。一、内阁与专制皇权的关系明代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丞相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标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趋臻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明“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向  相似文献   

12.
洪武年间女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洪武初年,女官制度设立,初具规模;洪武中期,女官制度变更,不断完善;洪武末年,女官制度完备,体系确立。而洪武以后,女官制度衰落,辉煌不再。明代女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历程,它骤兴而慢衰,反映了明代内官制度格局的变化及力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13.
勘合是明代政府行政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性制度,是古代符契的进一步发展。勘合用于明代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它是政治生活程序化、制度化的有力工具。勘合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扩展是行移往来和对外关系。这无疑对明代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勘合制度方面提出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在经历了前三届内阁的失败后,以“改革派”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小泉内阁走马上任。新内阁试图从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改革.但在其实施两年之后,似乎有走回头路的迹象。基于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旧制度的强大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等,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6.
明代内阁最初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权力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至正嘉之际,皇权虚空,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统。这种中枢权力结构体势由于杨廷和一派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从而形成议礼后内阁权力相对于皇权的削弱,相对于行政系统的增大,以及阁臣间更频繁争斗的局面。这些变化对明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东林党人反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郑文君明代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促使封建统...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皇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与国家建制有着内在关联。明代帝王在国家制度构建中表现出迷信制度本身在巩固统治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人的因素的偏颇的倾向 ,造成皇储养成的错位 ;明太祖又完全从构建稳定结构的政治制度出发 ,强行对东宫官属实行一元化改造 ,使得明代皇储教育运作出现功能性障碍 ;顽固坚持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更导致皇储个体失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而建储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使得皇储教育难以真正执行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