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之一,1988年7月出版)以丰饶充沛的激情,纵横开阖的气度和触发幽微的笔力,切入鲁迅这个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在世界,通过鲁迅心灵的方方面面的透视,揭示出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独特品格,包括他的平平常常和他的奇光异彩,使鲁迅这个真实的有机生命体,裸露出他全部的幽微与阔大,矛盾与痛苦,进取与彷徨,使人感受到鲁迅心脉的颤动,灵魂的搏斗,给予现代人们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超越了以前鲁迅研究的“政治革命”模式和“思想革命”模式阶段,从文化心理角度去剖析鲁迅的精神世界,拓展了鲁  相似文献   

2.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3.
鲁迅逝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一直栩栩如生,给人教益、鼓舞和力量。在他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观、革命观、社会观、文艺观等,也无不如此。本文试就鲁迅的革命思想谈点看法。“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鲁迅一生,为拯救祖国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而一直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不停的斗争,改革的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留学时期和五四时期的杂文,主要是在反对封建文化和寻求新的思想出路上反映出时代的眉目。二七年十月始鲁迅在上海战斗的最后十年,是“围剿”和“反围剿”十分激烈的十年。作为主将,他的主要战斗武器是杂文。因此,鲁迅后期的杂文可以说是反对文化“围剿”的胜利的记录。 左联成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一兴起,就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在他的杂文里揭露了国民党的种种罪恶勾当,并用饱蘸着血和泪的笔,以悲愤的感情,写下了哀悼革命烈士的文字。这时,鲁迅自己也被通缉,追捕,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却充满了信心,在最艰难的时候看到了希望。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仍然会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  相似文献   

5.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鲁迅文化革命思想和他实践所及的丰富内容:一、鲁迅把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做为我国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并把它的严重性估计得很充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进行的犀利批判、持久斗争,是迄今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的。二、鲁迅正确地解决了文化革命的主要服务对象问题——在他把农民问题做为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反映出来时,我们党还正在孕育和诞生。三、知识分子问题同农民问题一起是鲁迅作品中双峰耸立的主题。他尖锐地批判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从不忽视他们的作用。他认为文化革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四、鲁迅非常重视学习外国的文明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并做了大量工作。五、鲁迅一生中对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及革命队伍内部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他正确的策略思想。他始终把握着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做为文化革命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总方向。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文化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充分证明鲁迅所开拓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为着建设民族的高度精神文明,鲁迅的方向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的心理矛盾运动盛文庭人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完一生道路。“周树人”之所以成为“鲁迅”、成为毛泽东称颂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道路上勇于和善于去克服矛盾,用他的笔“呼啸着前进”,追随了革命历史车轮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鲁迅在辛亥时期几个史实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鲁迅所“亲历”、后来却又是使他感到“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件之一。这一段从革命爆发时曾使他“高兴得很”、到失败后甚至“不堪纪念”的经过,对他前期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因此在有关鲁迅生平或传记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但是,由于当时鲁迅基本上没有从事专门的文学活动,而现存的公开发表的《日记》又是从1912年5月才开始;加以相隔年代较远、有关文献又少,这就为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在论述和分析时难免有  相似文献   

9.
鲁迅说过:“我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他以此为起点,到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经过了艰难、曲折、漫长的历程。鲁迅的这段思想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血肉相联。“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曾经伪造过一个假鲁迅,把他捧为“天才”和尊神,用来打人、整人。另外还有些论者、研究者,喜欢拔高鲁迅,把他同中国革命分离开来。这不仅歪曲了鲁迅,也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历史。其实,鲁迅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曾经“背着因袭的重担”,作为受资产阶级思想学术影响的民主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他在和敌人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硕的思想遗产。鲁迅的战斗的投枪始终是指向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他一直是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而十分重视历史的剖析,努力去“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把对于历史的认识、研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12.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存在着一些原则的分歧。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看待“五四”时期鲁迅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还是“进化论”的发展观?这关系到如下一系列问题:鲁迅的早期(1898-1917)思想达到了什么高度?它和“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对鲁迅的震动和影响?如何分析鲁迅当时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与“进化论”的发展观有哪些质的区别和联系?“进化论”的发展观在“五四”时期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它与鲁迅的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的称号是否水火不相容?还有,鲁迅有没有接受尼采哲学等唯心史观的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五四”时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要想科  相似文献   

13.
鲁迅生前时人编选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鲁迅在广东》《鲁迅论》《转变后的鲁迅》这四本论集,分别塑造了“思想革命鲁迅”“国民革命鲁迅”“革命同路人鲁迅”“共产革命鲁迅”四种形象,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鲁迅的复杂参与所引发的关于“鲁迅是谁”的不同理解。这个“一身四面”的现象,看起来是鲁迅个人影响力的上升,实则是知识阶级在革命时代的逐渐分化,但鲁迅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其“大革命”哲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鲁迅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观念嬗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07年,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它既是系统阐述自己文学观的论文,也是在西方近代文学思想影响和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前奏曲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篇新文学论文。必须承认,它的观念已经标志中国文学开始真正步入了近代世界文学的思想堂奥。鲁迅之前,对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有过巨大影响的是梁启超。他不仅是晚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的积极鼓吹者和理论中坚,而且揉杂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学观点,在近代中国提出了颇有吸引力的“纯功利”文学观。他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象爱护一切革命的新生事物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早在一九二五年,他就大声疾呼:“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相似文献   

16.
邱焕星 《东岳论丛》2022,(11):47-58+191
既往研究在探究鲁迅的“杂文自觉”时,过于看重现代性和主体超越特质,忽视其社会历史性,没有真正进入1920年代语境,在共和危机和国民革命的现代政治转型中看问题。实际上,鲁迅的“杂文自觉”经过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发展阶段:最初的“随感录”形态,是基于共和危机而进行的旧文化批判;进入后五四时期,鲁迅针对“民国失传”的问题,试图再造思想革命,发起针对新文化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随着鲁迅参与国民革命,他又从“批评”转向了“杂感”,从“文化批判”转向了“政治批判”;而南下广州后的在朝革命和清党体验,使鲁迅最终出现了杂感的“文学自觉”和“革命自觉”,生成了以“杂文”为革命的“文学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延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胜利地到达陕北后,茅盾就曾和鲁迅在一起,给党中央拍去“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的电文,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切希望和信赖。事情过了五年,到了一九四○年,茅盾才有机会亲身到革命的圣地延安去了。关于这件事,最早见于文字材料的是在《文艺阵地》四卷十二期(1940年4月16日出版)上发表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所以能站在时代斗争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喊出不灭的心声,总是适应了历史的需要,反映着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战斗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一九○七——一九三六年),而他所创造的思想财富,却给两个紧密衔接的革命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勾划出鲜明的轮廓和分界,做出了历史教训的多面的总结。他是旧中国的勇敢的破坏者,又是新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鲁迅作过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主席同时还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学术界就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有意义的讨论。其中,不少论文涉及到鲁迅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大都肯定他具有深厚的革命人道主义思想,有的论者甚至还断定鲁迅是人道主义者。说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不无偏颇,但由此出发,进一步认真分析探究鲁迅(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鲁迅)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人道主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是深有启发和教益的。人道主义是在欧洲反对中世纪教会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它主张把人类从中世纪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束缚下解放出来,尊重、保护个人的权利和人格,在历史上起过反封建的革命作用。然而,人道主义不是一种固定的社会思潮;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并不抽象地笼统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提倡过人性的解放,接受和宣传过人道主义思想。他曾说,“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