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刑罚制度的演变、法律原则的演进以及司法理念与司法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浙江师范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于2005年12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被列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嘉良教授、梅新林教授。  相似文献   

3.
“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类比性思维模型,它以结构性的阴阳八卦图式作为反映宇宙事物相互关系的诠释体系和思维范式,体现出玄学—科学相通的特性。由科学层面看,“易”思维构造了“物质、信息、意识”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并在方法论上构成三大思维原则:生态思维原则,信息思维原则,人文思维原则。“易”思维构造的中国式科学传统在深层次上与现代科学享有共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早在本世纪初,竭力想把科学引入国门的中国科学社的先辈们,意识到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于是就将眼光投向科学精神,探讨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他们认为,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的精神,而中国科学之落后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精神.①后来的胡适认为科学的精神就是抱着批判的态度,排除成见,冷静追求真理的爱好和探索知识的勇气.其实,他也没有跳出求真求实精神的范围.但是,他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试图通过对"道"与"德"各自所代表的涵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衍化进行分析,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一些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1991年1月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座谈会,是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首次组织的一个大型的学术活动.参加这次会议的60余人中,主要是北京地区的中外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新闻出版、妇联等系统的妇女理论研究人员以及中外学生等. 会议由齐文颖教授主持,她说明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我校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妇女学体系.王义遒副校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妇女史的重要性.他说:"为了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要提倡研究历史,研究妇女史一类的专题史,并且要提倡和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 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邓广铭教授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出发,列举了中国古代史上一系列的妇女人物,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透过对《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的不同文化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家国同构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妇女的品德、体态与社会地位的要求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对妇女的压制和对其体态、心态的扭曲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无非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万顷之陂,它所蕴含的意义便由此超“凡”入“圣”。古人视其“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用之万方,规矩人事,建构了一系列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折射与反馈的是先民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约定俗成,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术”。“术”,既有可继承的“精华”,也有必须批判的“糟粕”。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术”,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观察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可以发现其在相当程度上的自治能力,以及一定意义上的民法生态。从形式上看,这得益于传统社会的各类契约制度规范,比如公法性质的社会契约和私法性质的合同契约。而深究起来,这种公法与私约背后则是一种契约文化的力量。通过对传统中国的契约文化研究,用大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传统社会契约文化之轮廓,再借助法律史学的方法对传统史料进行现代法治意义上的解读,最终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并非一盘散沙,民众对于权利话语也非简单地排斥。相反,此种社会自有其相互缔约形成的公共秩序,普通百姓在私约的订立和维护中也日益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民法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5.
无论近现代地图还是古代地图都不是对地球面貌的客观再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表达。民国以来对于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将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大多聚焦于地图的绘制方法。受到民国以来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以往对于中国传统舆图绘制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舆图绘制中蕴含的"科学",认为"科学"是世界所有文化中地图绘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好"的。事实上中国传统舆图的主流是"非科学"的,同时"科学"本身是中性的,其价值判断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等因素,且历史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研究时应当具有同情的眼光。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滞缓,被后来居上的欧洲所赶超,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滋生的自我满足心态限制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实用功利性阻滞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封建的官学合一制度贬抑了科学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深邃、悠远、繁复的儒、道、释合力构筑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周作人“纯文学”观复杂、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一脉非主流文论的涌现,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富有张力的全景画卷。虽然我们无法支离、抽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单一的成分,但是儒与道、释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影响成为显在的事实。具体体现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并蓄拓延着儒家折中调和的思维方式;求乐与求美的统一内蕴着道家的生命情调;苦涩与平和的融会体现着释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 ,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 ,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 ,是支离者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 ?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 ,所以无德 ;逞强气盛 ,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 ,又认识到“科学”之丑 ,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 ,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昧无知 ,持“科学”之人需要持“道”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 ,当弗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传统科学精神和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和西方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了比较,指出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文化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