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他在这三方面的成就,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巨著《说文解字注》中。段氏在音韵学上,集中地研究了古韵学,有名著《六书音均表》传世。段氏的古韵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论是韵部划分,还是韵部排列,都达到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段氏的古韵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古韵的方法。今天我们探讨段氏古韵研究之方法,对弘扬祖国学术事业,对进一步研究古韵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音转"与"合韵"是段氏古音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分古韵十七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是其重大贡献。他提出了"本音说"、"合韵说"、"同入说"、"变迁说"等,对古今语音内部的发展规律作了深层的探索。段氏第一个系统地把古诗押韵和文字的谐声系统结合起来进行上古音研究,他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音的历史,为古音学研究开启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先秦韵部的“合韵”問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韵“是指先秦押韵上一切出韵的例子而言。这是借用段玉裁的名詞,也就是其他各家所謂韵部的通轉。这里虽借用段氏的名詞,但并不是照着他所謂17部來說的,应該先声明一下。先秦韵部的合韵問題,是研究中國音韵史首先要談到的問題,也就是有关语音演变的趋势是由简到繁或由繁到簡的問題。先秦的韵部少。切韵的韵部多。好像从先秦到隋唐,語音演变是由簡到繁,和隋唐以后到近代北音势力的形成,是由繁到簡,情形迥不相同。但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的現象。过去古音学家研究先秦用韵,多少都有点求同略异的心理。早期古音学家对于古韵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提出"古异部假借转注说",承认了异部假借的存在。通过分析段注中1 200组假借字组在其古音十七部中的韵部归属后发现,其中存在176组异部假借字,占比15%。异部假借字组间的语音关系符合段氏的"合韵说"及"异平同入说"理论,这为假借字语音关系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邹汉勋的古韵研究以传统哲学中的“数理”思想为指导,分古韵为正韵十五类,另有入声十部属之。邹氏正韵十五类与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高度密合,其间传承关系颇为明显;在入声韵部的处理上邹与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大为不同。邹氏开启了参酌方音以求古韵部音值的先河,他对语音演变的认识已有离散式音变理论的萌芽;然而,邹氏狃于南楚方音,推求古韵音值的过程中,失当之处不少。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谓"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六书音韵表》).段氏古韵之分期盖可从也.《四库全书提要》云:"言古韵者自吴棫.然《韵补》一书,庞杂割裂,谬种流传,古韵乃以益乱.国朝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永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而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然吴棫之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的古音理论是个集大成的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古韵演变规律的认识,包括古韵分期论、音转说、音变说、古声调论等;一是对古韵分部基本前提的总结,包括古韵至谐说、合韵说、同声同部说等。该体系的建立,对清及后世的古音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创立了古韵十七部。他的第七部是侵缉合部,第八部是谈盍合部,即第七第八两部闭口韵是阳入合部。但在他的《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和《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中并没有阳入押韵的例子。这显然违反了从押韵事实出发归纳韵部的原则。但在谐声字里,却有大量的侵缉相谐和谈盍相谐现象。这种押韵和谐声的不平衡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的古声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谈起古音学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段玉裁。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当时就被“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然而,这仅仅是就他的古韵分部而言。至于段玉裁的古声类观,不是无人提起,就是被人斥为“不憭古声之故”,而“闇于双声”。这都是对他的误解。段玉裁在《答江晋三论韵》书中曾经指出:“古之双声,非今三十六字母之声;古之叠韵,非今二百有六之韵。”可见他对古今声类的不同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段氏生前并无专书专文论及古声类学,他对古音声类的看法,大都零星散见于《说文解字注》中。本文即是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冀图以此揭示段氏在古声类学上的一二用心。  相似文献   

11.
马蹄韵是对联的声律系统.其基本特征是"仄顶仄,平顶平".马蹄韵发端于南朝,到清代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句脚平仄和句中平仄两大部分.句脚平仄因句数的不同而不同.句中平仄受句脚平仄和字数的制约,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马蹄韵使对联与诗词曲特别是诗的界限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是唐代的重要诗人之一。唐代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汉语语音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孟浩然诗歌的用韵进行分析,并以之同《广韵》相对比,发掘孟浩然诗韵中所体现的独特语音规律,指出了它与隋唐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论吴芳吉的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芳吉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新诗诗人,而且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他创作现代格律诗52首,分齐言体和杂言体两大类。在音顿、字数、句数、段数及押韵等方面都具较严整的格律。内容丰富,关系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抒情言志,情真意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现实主义诗篇,还具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古曾梗通三摄舒声韵合并是山东方言东潍片的重要特点,这—特点形成于明代中叶,绵延至清末民初。但在历史上,该特点具有普遍性,覆盖整个山东地区,后随同北方方言的变化,只偏安于海隅。这就形成了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汤式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相同题材内容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出韵文体刚健与柔婉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韵文体刚健风格和柔婉风格建构的三条基本原则。文章以科学的形态指明两种言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与前此言语风格研究"印象式"的非科学研究模式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8.
金代山西人李俊民、段成己和段克己诗词文的用韵可归纳为18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同韵部之间的通叶现象。经过与宋代西北方音等的比较,并联系现代晋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少合韵应该就是金代晋语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韵式是表现诗歌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不可或缺的因素。把汉语绝句翻译成英文诗时,应努力把原作的韵式移植到译作中去,实现“韵式移植”。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有效的补偿手段,以再现原作的音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诗、赋创作之渊源流变的探讨,可以看出诗赋理论的结缘,进而弄清赋话长期粘附于诗话的历史原因和批评形式;在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诗、赋创作的差异决定了诗、赋理论的分离,清代赋话的独立成书正是赋学"尊体"意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