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废名,中国新文学史上一座神秘莫测的艺术迷宫.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废名小说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或准空白状态。间或有一些界说、评判、也笼统含混,似是而非,无助于接受,反扰乱读者的视界。显然,传统的小说释读方式描画不出废名创作的真实轨迹。我读废名总有一个感觉:使我想起废名及其小说存在的,不是那里面的人物,不是故事  相似文献   

4.
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学者废名先生 ,其小说清婉恬淡 ,具有田园风味。《竹林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从中可以看出 ,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为 :超尘脱俗的诗一般意境的营造、自然清新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废名的小说中,有很多对儿童与童年的书写与表现。本文以废名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作为切入点,借以分析小说中的儿童形象、童年回忆主题、儿童视角的运用,从而探讨作家儿童观的诗意表达。通过分析废名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探究废名小说与散文中的互文现象,及诸多小说篇目中引人关注的"十年"意象。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湖北黄梅县人,五四时期曾在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参加过语丝社,在语丝周刊上登载《竹林的故事》等作品,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呕竹林的故事》,因为多写“乡村的儿女翁媪之事”,可以归入当时乡土小说的范围。众所周知,“五四”时规的散文创作大家该算是周作人了,他的冲淡平和的“美文”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等大散文家无一不受其必响,但这都是在散文小品领域内的继承,而在小说领域内继承这种美学风格的作家要算废名为最著名.周作人在三十年代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  相似文献   

7.
桥这边的风景--废名《桥》中物与风景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 ,对《桥》的研究不出乡土与禅这两个视角。试图认为《桥》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在于废名对物与风景世界的迷恋与建构 ,并试图对这个世界的结构与特点做出初步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废名小说的禅学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作家中,与宗教有过或多或少联系的,并不止废名一人,比如苏曼殊、许地山、萧乾、冰心等。但就与宗教关系之密切与真诚持久而言,恐怕要推废名。许地山接触研究过多种宗教思想,既写过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小说《命命鸟》,也有染着基督教色彩的《缀网劳蛛》和《商人妇》。但正如茅盾所提出的:他小  相似文献   

9.
新诗的内容是诗的是废名在《谈新诗》中的核心观点。废名是从诗质的角度来谈新诗的内容的 ,概括说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情 ,一是诗感。废名的观点对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诗人们是一个指引 ,对今天人们理解和认识诗歌也是一个可贵的启示。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感情有余 ,理性不足。二、缺乏用西方诗歌理论观点作参照。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桥》中有一种“直观典故”的人物语言现象,即人物援引典故对典故原意全然无知,凭字面驰骋感觉和想象,这些典故原意无不与深情、哀伤有关,人物的无知美丽想象与原典的深情、哀伤构成情感反差的互文性.这种语言可称之为“贞操”的语言.废名小说还有一类“贞操”的女儿,她们天真“无情”,与此相契,小说主旨是通向“性真情空”的心灵境界.“废名精神”缘于作家在二三十年代对苦闷人生的审美超脱.“废名精神”以新文学书写中国文人谈心论性的传统,从知识分子切肤的个人关怀出发上升至对人性和生命的终极追思,为新文学注入了形而上品格和超越性情怀;“废名精神”展示的文章之美和言近旨远的趣味,经京派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促进了京派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异的存在,他的代表作《桥》通过玄妙的构思、跳跃的语言、浓缩的意象,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的诗意画面,极具意境美.废名的《桥》颇具图像叙事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和语言的场景化.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结合《桥》进行阐述,分析文本背后的图像叙事的表达形式,以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废名(冯文炳)乡土小说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与鲁迅派小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认识价值,这种风格的形成直接导源于创作主体独特的民俗文化观。1929年,沈从文在《<夫妇>后记》中这样写道: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由此,人们常常把废名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看成一个类型。这种宏观把握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学术意义。然而用归类法得到的只可能是类的特征,而无法获…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叙事时间为视角,从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中叙事错时、叙事的省略和节制、叙事节奏的缓急与叙述速度的快慢以及造成这种效果的方法等方面,探析了这篇小说具有诗意之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废名的小说侧重叙述,他对小说叙事距离的控制在情感上、思想上、智力上、审美上展示了暗合、实证、间离、侵扰等叙事审美效果,实现了小说的诗性建构,体现了作者"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而在渲染这故事的手法"的创作观,展示了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7.
废名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现代作家,在京派小说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小说更是被誉为"乡土抒情诗"。本文着眼于废名散文化小说的文本,品析其充满诗意的作品中的冲淡之味和哀愁之思,并探究两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废名小说的意境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现代评论家刘西渭曾说:“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自己的”。对废名小说独特之处,历来虽有研究,但很不充分;偶有触及,也是片言鸿爪。这大概是由于批评方法的局限,仅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出发,很难开掘出废名小说的美学价值。因为,废名小说独特之  相似文献   

19.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在意味深长的意境营造中,追求整体意蕴的展示,在描绘物像和风景的世界时,又化实为虚,将虚实相生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时间消逝了的宁静的物像世界和风景世界,它既指向想像、幻想的世界,又点化想像、幻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废名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废名笔下的儿童形象。废名塑造的儿童形象个性不一,但都打下了他自身的烙印,具有一种美学特质。废名在他的儿童世界里流连忘返,寄托了自己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和对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