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开放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缺失,不同层次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三分天下”的格局,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中特色的丢失,使得地方师范院校处于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窘境.地方师范院校需审时度势,合理定位,突破窘境,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现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一体化、校内管理与校外管理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称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和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迅速,这一专业也为师范院校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文以河南省的师范院校为例,分析师范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现状。  相似文献   

3.
地方师范院校因其地域和专业的特殊性,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培养卓越教师是促使其实现成功转型的一条有效路径.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提出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转型给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队伍建设能否适应师范院校转型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发展的关键。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师范院校师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不断提高学科综合化水平的同时,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通过对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研究表明,课程教学、办学成 效、办学环境、专业素养、实践活动和教学设施是教师教育特色评价和建设的六个基本维度.未来教师对新建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评价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性别、年级和校区的未来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 异,不同学科专业的未来教师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教师教育特色是指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历史积 淀和传统优势,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进一 步打造教师教育特色,一方面,学校管理重心需要下移,充分发挥院系、专业和教研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 方面,学校需要成立兼有专业和管理双重职能的教师教育学院,统筹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教师教育专业 共同体,搭建教师教育者、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共享的专业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多元价值观和新旧教育范式的冲突、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以及师范院校现行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的缺陷,导致师范院校教师价值取向的迷失、角色认同的困惑、合作意识的缺失及育人精神的式微等文化危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单一、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转向为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重新回到政策文本并受到关注,地方师范院校在面临"双一流"建设、教师资格考试、应用型高校转型等诸多挑战的同时,迎来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等政策机遇,广东省师范院校还有《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做出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深化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促进师范院校转型的必由之路。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之一,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工作观念,革新教务管理能力,促进教学管理方式变革,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1992年9月22—25日,国家民委在我国西北边城喀什市喀什师院内召开部分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民族学院、五个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部分师范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民委和有关省区民委、教委的负责同志共40多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问题.广西大学派员参加了会议,并被指定作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职业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分析了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些新途径.提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提升职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国家急需高技能劳动人才,推进我国教育转型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要使计划生育指导所的管理适应形势和工作的需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长应明确所担负的规划、管理、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职责,发挥引导、凝聚、协调等作用,并具备统筹、决策、交往、组织、预见、创新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2.
行政规划的大量运用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行政规划的科学化原则在强调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避免浪费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行政规划科学性原则的贯彻和实施需要确立科学的规划程序并建立健全行政规划的法定责任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城市规划改革的环境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着城市发展的区域协调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调整 ,城市管理、体制建设与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问题。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中 ,缺乏明确有效的区域发展制度安排 ,缺乏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程序 ,缺乏实施规划的措施安排和公众参与的法定程序等等。所有这些说明 ,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改革的主要原因。面对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背景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会随着城市化发展出现互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改革 ,归根结底是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制度创新 ,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居住区开发项目策划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成功的关键,指出了居住区开发项目策划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平衡各层次关系的原则,并体现生态、文化、科技、创新理念。居住区开发项目策划主要包括投资策划、规划设计策划、建设施工策划、营销策划和物业策划这几方面。依据时代需要和对未来发展动向进行分析,旨在引导和帮助开发商寻找和把握市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房地产投资项目策划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以系统论和策划学为基本理论基础 ,结合管理学、行为科学以及控制论等理论 ,阐述了房地产投资项目系统策划原理 ,构建了房地产投资项目系统策划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选择,中国新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及其结构功能构建,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科学规划,有助于强农惠农制度体系的规范和驱动资源要素向农村优化配置,体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对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全局把握。本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跟踪先进复杂科学管理前沿的总体思辨,反思我国新农村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提出及其科学问题的系统化研究途径,试图从信息科学、协同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支撑方面探索新农村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法》明确提出,应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战略目标。然而,现有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体制对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出现了权力下移、责任上移的现象。权力下移必然激化统筹层次内下级政府的权力寻租行为,而责任上移则表现为加剧统筹层次内最高政府的财政风险。因此,针对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体制,进行以"垂直管理"、"权责统一"、"权责明晰"为特征的改革成为统筹层次提高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发展不平衡,覆盖面不广,基金筹集渠道窄,待遇标准不统一,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对此,建议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育保险意识,实行社会统筹制度,加快法制建设等有效措施,完善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人口发展进行调节是现代国家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我国人口管理与计划生育实践,不仅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提出了强烈要求.加强人口管理理论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对于确保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21世纪顺利健康发展,促进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学属于新兴交叉性学科,是人口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需要创造条件大力推动该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育文化转变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育文化可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进行研究。研究生育文化转变的意义 :1 .可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 ;2 .有利于妇女生殖健康 ;3.能促进妇女自身发展和文明家庭建设。如何实现生育文化的转变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形成雄厚的物质基础 ;2 .加强舆论宣传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生育管理 ,形成有力的外在推力 ;4.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5 .发展社会养老 ,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